原标题:《繁城之下》首播,虽然慢热,但有对儒家之审视,有高端剧气象
10月13日晚间,电视剧《繁城之下》在腾讯视频3集上线,正式开启首播模式。这部电视剧的单集剧情在60分钟前后,总计是12集的内容。表面故事上,剧作讲的是明代一个南方县城当中,接连发生凶杀案,小捕快要查案的故事。
而内地里,这部电视剧其实是有着对于儒家文化的一种“试图审视”的。我为什么用“试图审视”这几个字呢?因为这部电视剧只播出了3集内容,对于一部12集的作品而言,前3集,只能算是开胃小菜,真正的大菜,是在后边呢。而且,对于悬疑剧而言,底子,或者说最后的真相,最为重要。这个底子,还远没有到来。
目前的开局三集当中,总计死掉了三个人。每一个人死后,都被插入了一句孔夫子的话语。这个桥段设计,当然不是编剧和导演原创的。在部分国外的影视剧作品当中,在遇害者旁边插入一些《圣经》之类的言语,也是常有的事情。
这种加入“经典话语”的做法,其实更像是案件本身和文化内容的一种比对。当然,在底子没有出现之前,这种比对都是让观众们摸不着头脑的。《繁城之下》已经出现的三个遇害者,每一个遇害之后,都会出现一句孔圣人的话。显然,编剧导演是有意识的这么做的,他似乎想要对于儒家文化进行一种审视。
《繁城之下》的点睛之笔,是第3集的最后,三个人坐在一起喝酒,然后聊起了孔圣人这一生都在教人做人,教大家如何仁,但就是还有很多人学不来,只能做坏人。儒家文化背景之下,为什么有些人就是仁义的,有些人就不是呢?这部电视剧的最大叙事野心,也似乎就在这个地方了。
基于此,我说《繁城之下》是有高端剧的气象。当然,它的这种儒家文化的审视感,到底能够审视出什么结果来,才是其是否高端的衡量标准。通过一个或者多个古代案件,去审视儒家文化本身,是相对宽泛的,也是给创作者制造了很大的叙事难度的。编剧导演的自身修为如何,直接决定了这部电视剧的思想质量如何。
如果最终底子出现之后,这些案情的真相放在观众面前,大家产生了震撼心态的话,那这部《繁城之下》就是成功的。反之,如果大家觉得底子很平常,没有什么震撼的,那这部《繁城之下》口碑就不会太好。这部电视剧,属于慢热型的,需要看到最后,才知道其最终的质量。
慢热的电视剧,容易在开局丢失很多观众。腾讯视频X剧场的《漫长的季节》,刚开始播出的时候,也因为慢热的问题,流失了一批观众。最后,这部电视剧凭借口碑的迅速上扬,又把丢失的观众找回来了。口碑成败,非常关键。口碑的关键,则是底子。
当然,《漫长的季节》讲的毕竟是当代的事情,观众们共情的能力更强一些。而电视剧《繁城之下》讲的是古代的事情。通过剧情,和现代观众建立生活联系的可能性就相对小一些。所以,《繁城之下》开局的慢热,是不容易把剧情捂热乎的。这也是需要注意的。
走儒家文化的审视路径,对于部分观众而言,也是有挺大的审美难度的。因为对于很多普通观众而言,大家知道的儒家文化,可能只局限于孔孟的一些著述,或者,大家只会背诵几句孔夫子的话语罢了。真正研究儒家经典的,则有至少分为两派,有否定孔家店的,也有肯定儒家,并且将儒家当代化的。
我个人比较喜欢阅读“新儒家”的一些著述。这是一门大学问,可能很多观众都无法接触到。把对于儒家文化的身世,化作一种电视剧叙事,形成故事,其实也是不容易的。而且,是很难实现所有观众普遍共情的。《繁城之下》在做一些比较受累但不容易获得观众喝彩的事情。
这部电视剧,挑选观众。只看前3集的剧情,我是愿意跟随剧情慢热的,并且希望它能够在慢热当中逐渐真正热起来,成为真正质量高端的电视剧作品。还是那句话,这部剧作成败的关键,是最后的底子。老编会持续追一些,然后和大家分享观看经验。(文/马庆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