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影院
华人影院
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原创 三十年后,全景式战争片再度险中求胜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4-11-19   浏览次数:47

原标题:三十年后,全景式战争片再度险中求胜

作者|苇笺

豆瓣开分7.3,猫淘均在9.5分以上,三大平台评分均位列档期第一的《志愿军:雄兵出击》,成为国庆档新片中最有可能通过口碑走出长线逆袭的电影。

与以往的国产战争片不同,《志愿者:雄兵出击》选择了一条险路:着眼于全局视角,从“伟人、将领、前线战士、外交舞台”四个角度,对抗美援朝战争进行立体式呈现,以正序方式展开三年抗美援朝的全过程。多主线叙事与平行剪辑是对观众观影习惯的一次挑战,比起简单人物成长线,两个半小时内的群像塑造更是给观众的情感代入设置了更高门槛。

然而,“宏大叙事就得有宏大切口,不然我们只能看见战争的尘埃,看不见引起这尘埃的飓风。”正如一位豆瓣网友的短评,放弃小切口,转向全景式,是对国产战争片惯用解法的一次创新,也是对三十年前《大决战》全景式战争片的致敬与回归。

在近三年抗美援朝题材集中涌现,观众审美疲劳渐显的当下,《志愿军》的这条险路,或将引领后续国产战争片叙事手法的多样化创新,为观众带来更有新鲜感的作品。

全景式展现、多视角叙事,《志愿军》突破同题材困境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抗美援朝题材的电影集中喷涌,《上甘岭》《英雄儿女》都是这一时期的经典作品。之后这类题材电影数量渐少,直到2020年,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之际,迎来第二波产出高潮。

纵览之前的抗美援朝电影,几乎都以一支小队或一场战役为切口:《长津湖》以第二次战役中的长津湖战役为背景,《金刚川》聚焦于战争末期夏季反击战中为奔赴金城而过桥的艰难过程,《狙击手》则以更小的视角切入,全片只关注神枪手这一群体的事迹......过去三年,同题材的电影集中上映,可以让观众深入了解某场战斗或队伍,但难以窥见这场战争的全貌。

而《志愿者:雄兵出击》在一众“以小见大”的同题材电影中选择了与众不同、也最难最险的一条路。

首先是全景式呈现。《志愿者:雄兵出击》以正序时间线的方式完整呈现抗美援朝三年的全过程,从入朝前的顶层决策到入朝后的具体行军路线,从大的作战方针到三场关键战斗的具体作战策略,战场上的正面交锋之外,中国第一次亮相联合国也成为一个全新视角。全景式的呈现提供了一种史料价值,让《志愿军》成为观众了解那段历史的桥梁,也凸显其在同题材影片中的特殊性。

其次是多维视角的呈现方式,兼顾宏大叙事和具体细节,立体式展现时代全景与人物命运的交融。这种选择的冒险之处在于:群像呈现可能让观众难以与某个人物深度共情,多线并进的方式也对导演能力与剪辑节奏提出更多挑战。

电影的开篇便与众不同,前半小时的重点都在文戏,以顶层决策者角度回答“为什么”的问题:新中国刚刚成立,抗美援朝为何而战?

除了国际国内局势的宏观阐述,电影还设置了一场具体的冲突:军工专家吴本正以国民生产总值、资源产量、武器产量等数据展示中美之间巨大差距,从科学角度阐述敌强我弱的客观事实,也将入朝作战困难具象化。但以主席为代表的主战派,则从当下政治局势分析这场“立国之战”非打不可的原因:“因为只有打赢,中国人才能生存下去。”

随后,在建国一周年庆典上,面对主席的询问,妇产科医生林巧稚说出一天接生八个孩子的事实,影片以新生儿隐喻新中国,层层深入地展示了抗美援朝的正当性与必要性。

到了战场上,第38军军长梁兴初也在面对延误战机的质疑时,表达出对这次战争的纠结,彭德怀说:“你我生在这个时代,牺牲是我们一定要付出的代价。你不付,就是儿子付,孙子付,我们这辈人,一身血,两脚泥,还是我们付吧。”一段富有感染力的回答,揭示出影片更深层次的人文内核:以战止战,昨日的牺牲是为了今日不再流血;感怀和平来之不易的同时,也不能忘却曾经的历史。

从最高领导层到作战总指挥,从中层指挥官到基层士兵,加上外交官的侧面作战,从上至下,由内至外,多维视角的叙事呈现了全国上下对于这场战争正义性高度统一的认知,拓展了战争片文本的复杂性与广阔性。

《志愿者:雄兵出击》的多视角叙事利用两次关键交汇达成整体性与连贯性。

一次是两水洞首战胜利,这是提振士气的起点,重要性不言而喻,既有总指挥部的战略部署,也有前线战斗“拦头、截尾、斩腰”的具体策略,更为之后38军113师奔袭三所里“雪耻”埋下伏笔。

第二次是结尾处松骨峰战斗与外交战场的互文,焦土上的战士与联合国上的外交官同时举起手,多条线的情绪共振汇于一处,情感浓度与丰富层次抵达高峰。

这是一部没有人可以称为第一主角的电影,看过之后,观众也许很难记住每个角色的名字,但众多角色其实都凝聚成一个名字——志愿军。这也与陈凯歌对片名寓意的解释不谋而合:“如果有人问我,你们这电影在说什么?我就说是写中国的老百姓,穿上军装拿起枪,变成了志愿军去保家卫国。”

虚实结合、细节制胜,真实历史自带的千钧力

就在《志愿军:雄兵出击》上映前一个月,三部曲杀青特辑发布,历时399天的拍摄终于结束,连陈凯歌也感慨,这是“从影40年来最为艰苦的创作”。

这种艰苦很大程度来自其制作规模之大,以及主创人员对于还原真实历史的专业性与诚意。

整部影片出场人物多达200个以上,在前期创作阶段,陈凯歌与编剧就将所有人物的动机和情感进行了梳理,尽力让《志愿军》每个角色都立体鲜明。

在拍摄《志愿军》前,陈凯歌在同题材的《长津湖》中执导,以文戏见长的他也负责了入朝作战前的大部分拍摄,而《志愿者:雄兵出击》则证明其拍武戏也有一套成熟技法:以快节奏的景别切换与不重复的场景设置,快慢结合,让每场战斗都有其侧重和记忆点。例如两水洞首战的重点是埋伏与冲锋,而同时期师部遭遇战则以枪战为主,在视觉呈现上丰富度足够,同时两场战斗也服务于不同的主题,展现志愿军随机应变的作战能力。

陈凯歌的作品大多准备时间较长,也愿意花时间建造实景,《志愿军》在置景上的规模更甚,加上野战外景,全片共有400多场景,仅剧组搭建和整理过的场景,拍摄场地总占地面积就高达100万平米。剧组还去丹东实地测绘,结合史料1:1还原了鸭绿江大桥;影片开头的中南海几进院落也全都是按照1950年的样貌搭建,占地面积近一万平;为了拍摄两天的麦田戏,剧组甚至花了两年时间种了两茬小麦。

在服化道的细节上,《志愿军》更是精益求精。据造型指导陈同勋透露,主要角色都严格依据历史人物肖像照,对演员进行物理性改造。比如张颂文的发型、服装都与其扮演的原型人物伍修权完全一致。为了力求真实,电影还根据历史资料等比例还原了当年联合国会议现场,参会人员所穿的西装都有700多套。

美术指导陆苇透露,三部曲用到的道具多达10万件以上,还利用航空铝1:1还原坦克飞机等重型武器。全系列涉及到的服装共有25000套左右,其中近50%是志愿军的军服,每套衣服再经过七八道工序做旧,制造出衣服在不同阶段穿过或战斗过的状态,志愿军的背包行囊多达1800多套,美军的装备也有1200多套。

一个个数字之外,是庞大剧组管理协调的困难。陈凯歌形容,管理一个庞大的摄制组,就像要一个重型机器有效运转,何况这个机器需要连续运转一年之久。

除了规模上的突破,陈凯歌对人物细节的刻画更为看重。比如吴本正的头发,白发的比例要追求一种少白头的程度,呈现出忧思深重的感觉。翻译官唐笙的耳环也经过特别设计,“她戴的耳环可以稍微晃,说话的时候很自然在动,这里面会有一点情绪……”。

剧组还特意在松骨峰上栽了一棵松树,陈凯歌解释,虽然松骨峰是否有这棵松树无从考证,但应该有这样一棵树,象征着志愿军毅力和勇敢。

从这一细节,可以看出《志愿者:雄兵出击》的另一特质:虚实结合。作为力求还原历史的史诗级电影,在真实性的基础之上,影片设置了李默尹这一关键人物,以高级参谋的观察视角串联起整部影片的三场战斗。比起让一个全能小队完成战役中多起不同性质的任务,以更贴近史实的单个角色来服务于多线叙事明显更为合理。

《志愿军》是近年来最接近抗美援朝真实历史的电影,全景式展现的每一条叙事线都有据可考,对历史的还原和细节的考究也获得了许多挑剔的历史迷、军事迷的认可。但比起纪录片,影片又借以可以加诸情节的少数虚构人物,实现独特的艺术化表达。虚实结合之间,写实与写意互相增益,既增强了电影的可看性,也证实真实历史本身自带力量,只要通过真实细节呈现这场战役的全过程,就足以让观众感受到志愿军的精神内核。

战争片叙事风格的一次新探索

战争片通常有两种解法。一种聚焦于某场战役或者以某个小队、人物为主视角,勾勒人物的命运弧线与成长转变,另一种则通过群像人物塑造,多角度还原战争的全局性面貌。

前者以线索明确,人物清晰,情节集中的优势,成为近年来国产战争片的惯性解法,这种解法也更容易融入类型片要素,单个人物的成长线可以给观众以持续的情感代入,但在以小见大之外,却缺失了政治高度与时代视角。

而全景式展现要面对人物众多,叙事繁杂的困难,成为当下电影市场较为稀缺的类型,但也更容易在多线叙事中找到民族自我的表达方式。

全景式战争片最早由苏联开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解放》一共五部,讲述苏联反法西斯卫国战争,影片近似以资料和真实事件为基础的编年史,从士兵的战壕到统帅部的大本营,人物形象多,时间跨度大。

国产电影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也有《大决战》三部曲这样难以复制的史诗巨作,以淮海、辽沈和平津三场战役为主线,从领导层的交锋到基层战士的生活均有涉及,全景式展现解放战争的全过程。

从具体操作来看,全景式战争片制作本身就极具困难。《大决战》系列是献礼中国共产党诞辰70周年的国家工程,有各级军委鼎力支持,先后调动13万现役士兵配合拍摄,战争场面都使用真正的坦克大炮拍摄,从筹拍到杀青历时五年,光演员就选了两年,这些动作很难由一家单一的电影公司完成。

《志愿军》的出品方中影作为国有影视公司,或许是当下最能从宏观角度把握主旋律题材、在思想上达到政治高度,在制作上实现史诗级呈现的电影公司。《志愿军》从立项之初就定下全景式的基调,将个人命运与时代背景结合,从全局高度解释了抗美援朝战争的缘起,也展现了全国上下对于战争性质与意义的深刻理解。在首映礼上,中影董事长傅若清就评价道:“《志愿军》实际上是三部曲的史诗性影片,这部影片的呈现会有文献意义。”

另一方面,《志愿军》399天的超长拍摄与超大规模剧组配置,也为行业提供了大型摄制组运转的成熟经验,而其在服化道方面的精细与求实,展现了在战争片中反复实践的工业化技术进步。

更重要的行业意义,来自于影片对近几年同类题材叙事风格的扩展,以宏大切口展现宏大叙事,既看见战争的尘埃,也窥见引起尘埃的飓风。观众不仅要了解“如何打”,更需要知道“为什么而打”“为什么能打赢”,前者是志愿军热血与智慧的凝结,而后两者才是这一切可以立足的根本。

当然,在宏大叙事之下,小人物的视角仍然重要,陈凯歌就不止一次提到想写“无名战士”的故事,这缘起于他了解的一个真实案例:一位老妇人终生都在寻找入朝作战的弟弟,然而始终找寻无果,“这回我想把我们的注意力转移到那些似乎永远不会被注意到的战士们身上。他们可能只留下了一张照片或一件遗物,但已经足以证明他们存在过。”

毫无疑问,《志愿者:雄兵出击》是一次重回集体的、历史的、宏大叙事模式的新探索,其国庆档第一的坚挺口碑,也证明了这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在今年多部高质量电影凭借长线口碑创造长尾票房的规律之下,《志愿者:雄兵出击》也将在国庆档之后继续创造无限可能。

THE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