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影院
华人影院
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国片的未来,可能就在他们之中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4-11-22   浏览次数:64

原标题:国片的未来,可能就在他们之中

前几天刷小红书发现一条非常炸裂的新闻,然后火速转发给了各位亲友。

大家和我的反应也非常一致,就是:

!!!

好想立刻打飞的去颐和园啊!!!

毕竟别的不说,在颐和园偶遇蒂尔达·斯文顿这件事……

听起来就很神奇,也很赛博朋克,是不是。

那么,女神这次为什么会来华呢?

当然不仅仅是为了在颐和园散步,其实重点还是要出席一个很棒的电影活动。

我们的“古一法师”作为青葱计划的首位特邀国际大师,同时也是香奈儿品牌形象大使,惊喜亮相了青葱计划“成为导演之前——电影的本来与未来”主题影展

自2022年5月起,香奈儿携手中国电影导演协会,支持青葱计划持续助力中国电影积蓄青年创作力量,并于2022年共同创办“成为导演之前”电影大师班及主题影展。

通过资深电影人和行业先锋,将电影艺术核心理念与技巧的阐释与分享,引导未来影像创作者的视觉思维与文本透视,为新生代电影人提供交流机会,激发更多创作可能,共同赋能中国电影的未来。

自合作以来,双方已成功举办“成为导演之前”电影大师班、北京影展、上海影展,并将延续“薪火相传”之理念,以更开阔的视野与未来共同成长。

香奈儿与电影的故事不断延续,品牌放眼未来,支持女性电影人与崭露头角的电影创作者。通过助力当代电影的新生代创作力量,香奈儿延续着创始人所珍视的精神:对现代精神与个性表达的不懈追求。

而本次青葱影展的主论坛则以“电影的本来与未来”为议题,青葱计划理事长、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副会长、著名监制、编剧、策划王红卫,青葱导师、中国电影导演协会执委、著名导演、监制李玉 ,青葱大师、青葱计划2023影展策展人、著名导演、监制郭帆 ,著名导演、监制路阳 ,青葱计划导演、声音指导德格才让 ,青葱计划导演、剪辑指导胡树真共同出席,并在技术的革新与应用、新导演的创作趋势与方向上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影展还举办了一系列映后交流活动,电影《再团圆》《三贵情史》《他与罗耶戴尔》的主创悉数到场,和现场观众分享幕后故事,交流创作心得。

当然,重头戏之一,影展的开幕影片,就是由蒂尔达·斯文顿担任旁白的《最后与最初的人类》——所以你也知道为什么女神会来北京了吧!

《最后与最初的人类》由已故导演约翰·约翰逊(Jóhann Jóhannsson)执导,此前曾入围第7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特别展映单元。

说到约翰·约翰逊,大家同样不会陌生,他是一位世界级的编曲大师,也曾是娄烨和维伦纽瓦导演的御用配乐师,包括《降临》的配乐也是出自其之手。

或许这也是为什么,在观看这部《最后与最初的人类》的时候,我们也会时不时地联想到《降临》。

它们有着同样的宏大、冰冷和荒芜的气质。

虽然但是,《最后与最初的人类》可能还是我们看过的最为独特的科幻片之一。

它在形式上颇为先锋,甚至可以说是非常具有实验性。

电影的镜头徐徐掠过南斯拉夫铁托时期遗留的巨大建筑,在晨昏间捕捉,留下黑白画面的定格,也构成了一种对于巨物的迷恋。

背景音乐是来自冰岛的大提琴和电子乐所结合的交响诗,还有蒂尔达·斯文顿担任旁白,以一种冥想般沉静的、气韵悠长的吟诵,来朗读科幻小说《人类向何处去》的选段。

从形式上来说,影片的画面、声音和文本三者是相对独立的,从而构成了一种非常奇妙、诗意而哲学的、几乎可以说是难以被定义的类型。

这既非纪录片,也很难称得上是剧情片。这似乎是实验影像,但它又的确改编自一部经典的科幻文本。

那么,它是一部科幻片吗?

或许是的。毕竟旁白所讲述的,是一封来自未来的信,是跨越了20亿年文明历程的最后的人类,审视过往,向我们讲述的整个人类漫长的文明发展史。

但这样一部科幻影片,其镜头所凝视的,却是上世纪的建筑,是铁托时期塑造的南斯拉夫战争纪念碑。甚至于电影所选择的文字载体,这部经典的科幻小说,亦创作于更遥远的1930年。

1930年所创作的科幻小说,1930年所构想的未来,到了今时今日,还会是“未来”吗?

或许,也正是这样关于时间的、幽微而矛盾的定义,构成了整部影片神秘而不可解的气质。

镜头里看似没有人,却又处处都是人的影子。我们听到的是现在的声音,是1930年的声音,也是20亿年后的声音。

而荒原上的雕塑,也变成了人类,变成了末日人类最后的守望和凝视——甚至于这些雕塑本身,是南斯拉夫为二战牺牲者建造的建筑物遗迹,而我们都曾经听过一种论调,二战之后,再无文明。但文明就在此刻,就在脚下,也在无尽的迷雾之中。

青葱影展选择这部电影作为开幕影片,是能够令人眼前一亮的选择。

诚然,作为一部形式足够先锋的科幻片,我们能够从中看到电影的「未来」。

但更为特殊的一点是,我们能够从《最后与最初的人类》中看到电影的「本来」。

这部电影是由一位配乐大师所执导的,是一位跨界大师的长片处女作。

但他并没有过分放大声音的作用,让影片完全变成一部着重于听感的作品。

恰恰相反,导演所追求的是影像、文本和声音之间的分裂与协调统一。看似完全独立的三种艺术形式,其实却充满了内在的和谐性。就好像1930年的科幻小说之于当代,又或者当代之于叙事里的未来。

而这种看似矛盾、实则圆融的统一,将多种艺术介质组合在一起,变得互相抽离又彼此协调。如此这般不可分割的张力,就是电影的「本来」。

正如路阳导演所说,无需询问这部电影的意义是什么,它的存在本身就是意义。

青葱影展的闭幕影片,则是第八届青葱计划主席、著名导演田壮壮的代表作《盗马贼》。

这部电影拍摄于1986年,距今已有将近四十年。但很神奇的是,2023年再来在大银幕上观看,我依然会觉得它是很新的。

这种新一方面体现在影片的作者表达和气质上。这是一部八十年代青年导演的作品,从那些大胆的、生猛的、近乎震撼的影像里,你能感受到一种蓬勃的、旺盛的表达欲。它来自于一个未经打磨的年轻创作者,他还有着打破常规、重新定义电影的野心。

这种新也体现在它的形式上。影片所讲述的是一名贫穷藏民的故事,但这并不是一部人物传记片,也没有用过多的笔墨去着眼于藏民的人生跌宕。反而镜头在更多时候是静止的,是抽离的,它对准的是广垠的藏地、是空旷的天与净土。

影片也用了大量的篇幅去即兴拍摄藏地的民俗与宗教仪式:回民贩子、浴佛节、天葬、扛河鬼……

这些看似近乎于纪录性的影像,使得全片的故事性很弱,文本也有着相当多的留白之处。但也正因为文本足够简单,所以它承载了更多的表达空间:

牧民有着虔诚的信仰,但为了生计,却不得不干起了盗马和抢劫的勾当,这使得他陷入了巨大的价值冲突和宿命论的悲剧之中:

为了活着,他必须盗马;可是虔诚的信仰,又宣判了这样的行为是可耻的。他要为盗马付出代价,又或者,他要为了活着而受到惩罚?

看似是宗教信仰的矛盾,实则却是生存的矛盾:为了活着,一个人必须是有罪的。而在罪恶中短暂求生,又终将指向死亡。

将近四十年前的电影,如今来看,竟然还是这么超前——影片看似讲述的是宗教的视角奇观,实则却是以形来写意,以虚来写实,以信仰来书写生存,以民俗来反映时代。

这与《最后与最初的人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后者同样用极为先锋的创作形式,使得一部近一百年前的科幻小说,依然具备超然的气质。

冥冥之中,这两部作品的先锋气质,似乎是一种遥相呼应:

《盗马贼》让我们看到了八十年代的青年导演能有多么“年少轻狂”,而《最后与最初的人类》既是导演的遗作,也是他的处女作。

当然,这也不禁让人好奇,当代的青年导演呢?他们又将带来怎样的作品?

本次青葱影展除「大师重温单元」之外,「青葱聚焦单元」也展映了三部青葱计划的青年导演之作。

《他与罗耶戴尔》的故事围绕一名藏区青年的旅程展开,影片在类型上结合了公路片、音乐片和藏族文化,这些都填补了国内在类型片上的某种空缺。

导演德格才让本身就是音乐人出身,这使得影片在视听上有着更为鲜明的视听风格:影片中,藏区原生音乐与现代流行音乐发生碰撞,而这同样也隐喻着藏地电影中的“新声”。

《三贵情史》是一个奇幻爱情片,带有音乐剧和童话寓言的元素,又用现代化的、成人的语境来重新建构了童话的叙事。

从类型层面来看,这是我们在院线很少能见到的歌舞音乐剧类型。而从另一个维度来说,你有多久没有见过这样绚烂的、童真的爱情故事了呢?

「爱情片」在当今的院线已经渐渐沦为情人节特供的流水线作品,被很多人认为是过时的、无趣的类型,只为了迎合特定受众而被生产。而《三贵情史》让我们看到了爱情片的另一种可能性。

《再团圆》则是一部关于重组家庭的老年夫妻的故事:一对早年丧偶、结为半路夫妻的老年人,走到人生尽头,决定与哪位配偶合葬呢?

这个题材同样让人耳目一新:毕竟,年轻人来写老年人的故事是很难的,青年导演愿意去关照老年人的生活,更是难上加难。

难能可贵的是,导演的确选择了一个非常精辟的切入点:合葬,是关于死亡的仪式,它反映出的是一个人如何看待自己的死,更是一个人如何审视自己的生。

纵观这些青年导演的作品,会发现一些共性:首先是类型的“新”。这些作品都在电影类型上有一定的突破,也为丰富国产片的类型化表达做出了贡献。或许可以这样说,身为青年创作者,他们的成长是有责任的,更是有力量的。

而回归创作本身,我看到的是一种视角的“新”。有人带来了藏地电影的新浪潮,有人让我们看到了女性创作者的生命力,还有人试图去挖掘中国式家庭与老年人的社会议题……

这背后所映照的,是创作者的个人体验与时代相结合、相碰撞而生的火花,也是个体生长于时代、扎根于时代的思考。

青葱计划历经八年,成功发掘、培养、选拔出30多位获得百万资金扶持资格的青年导演,其中也有20余位青葱导演的首部长片电影拍摄完成,走向院线、市场和国内外的电影节。

在这八年里,电影技术在发展、创作理念也在不断地更新迭代,而青葱计划本身亦在不断地成长,始终跟青年导演站在一起。

而香奈儿的品牌历史也始终与电影艺术紧密相连,品牌与电影人的深厚情谊一直延续至今。

香奈儿文化基金支持全球文化领域的创新者,为敢于突破的创作者提供舞台。2021年香奈儿携手FIRST青年电影展,共同开启官方特别策展“第一帧”(FIRST FRAME)。2022年5月,香奈儿携手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助力青葱计划,构想新生,畅思未来。

或许这也是为什么,本次青葱影展的主题是“成为导演之前——电影的本来与未来” 。

构建出这样的一个主题,就是非常值得尊敬的,因为这不仅是电影的主题,也是时代的主题——我们并不只是畅想“未来”,此时此刻我们就生活在未来。

技术以空前的速度发展,AI的崛起正在前所未有地冲击着电影工业,在这样一个转折点去思考电影的“本来与未来”,这是直面当代的技术焦虑,更是一种求新求变的锐意和勇气。

而该如何去面对这样的技术焦虑,答案还是在创作之中。

在青葱影展的这些作品里,我们看到处于不同时代、不同生命阶段的人,都可以拍出惊人首作。八十年代的电影,至今仍有其先锋性。五十岁的行业大师,也能充满热忱地创作电影处女作。

“青葱”无关于生理年龄,而是一种态度,一种表达欲。“新”也不仅体现在纵向的时间,更体现在一种作者性的广度上。即使讲述的是过去的文本,同样能够以当代的创作形式,来与未来形成链接。

那么这样说来,技术更应该是一种手段,而非限制。

电影的本体是技术,但如何突破电影的边界,靠的是人,是每一个鲜活的创作者。

我们有着AI所无法拥有的想象力和共情能力。只有人类才能捕捉到时代的声音和脉搏,因为人类即是时代的本体。

我们借由现在、借由此时此刻来审视过去、来触碰未来。

因此,创作者要做的,就是正如影展主题所说的,去审视那个“成为导演之前”的、作为创作者的自我,去唤醒创作表达的自觉。

回归电影的“本来”,再由此出发,去探寻电影的“未来”。

THE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