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影院
华人影院
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原创 够现实,真敢拍!这部“一黑到底”的反家暴话题片,讲出了正在循环的女性悲剧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4-11-22   浏览次数:46

原标题:够现实,真敢拍!这部“一黑到底”的反家暴话题片,讲出了正在循环的女性悲剧

【版权申明:本文为@影吹斯汀 独家原创稿,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抄袭or转载,违者必究!】

继《消失的她》《孤注一掷》后,暑期档又一部聚焦热门社会话题的国产片《我经过风暴》,在周四上映了。

影片号称“中国首部反家暴题材片”,由《刺杀小说家》《分手合约》的编剧秦海燕自编自导,佟丽娅、吴昱翰领衔主演。据闻,影片大量细节都取材自上百件真实家暴案例,有的则直接来自导演女性朋友的亲身经历。

谈到反家暴题材,2001年首播的国产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可谓一代人的童年阴影。当时,冯远征饰演的家暴丈夫安嘉和,就以各种暴力虐待梅婷饰演的妻子,观众能从大尺度、具有超强压迫感的暴力场面里,直观感受到家暴的惊悚和摧毁性。

到了此片,则是让看上去人畜无害的开心麻花演员吴昱翰对大美女佟丽娅“动手”,又一次唤醒了集惊悚、揪心又窒息于一体的观影感受。

与此同时,观众也会好奇二十多年后,做了不少调查功课,由女性主创操盘,从女性视角出发的《我经过风暴》,是否能在展示家暴行为本身外更进一步,探索家暴话题背后的社会现实成因,挖掘人性深度?

看过之后平心而论,影片确实没有止步于暴力奇观本身,而是用一个血淋淋的女性悲剧,一个代价极大的破碎家庭样本,展示家暴背后的诸多无解的现实问题;从受害者、律师、亲友等多方视角,由点及面地揭示了“家暴现象为何难以根除?”的综合原因。

影片前半段反复拉锯的“离婚”流程,就展示了世俗观念对家暴的纵容和司法程序上的苛刻、不友善。

故事始于女主徐敏(佟丽娅 饰)遭丈夫陈均(吴昱翰 饰)多次丧心病狂的家暴后,提出离婚未遂。

法庭驳回离婚请求的理由是女方并未提交有力证据证明双方情感破裂,甚至连女方的年轻离婚律师(王影璐 饰)都直接劝说女主别折腾了,干脆原谅老公继续过日子。

律师和法院都如此“和稀泥”,一方面是因为女方丈夫陈均“看着认错态度很诚恳”,像是个知错能改的好人。

另一方面则出自现实经验——以家暴为理由起诉离婚,在通常的法律实践中,成功率非常低。出于私密性,家暴难以取证和量刑,伤残鉴定等级也很严格,普通家暴根本达不到立案标准。

开篇,女主在法律渠道上的挫败情节无疑是给“离婚解万难”的想法泼了一盆冷水,直接指明“离婚说起来简单,但假如一方不同意,离起来真困难”的现实情况。

而且,随着剧情发展,观众可以快速了解到,徐敏并不是所谓恋爱脑,也不是离了丈夫就没有生存倚靠的经济弱势女性,而是一个有着稳定工作、收入不错,可以自力更生的高学历城市女性。

经受家暴后,育有一儿一女的她能忍痛切割,下定决心离婚,寻求法律援助,可以说是家暴受害者里头脑相对清醒,比较有应对能力的“高段位选手”。

但影片给出的情况则是,即使女主有这样的意识和能力,但在她所身处的社会、家庭环境里,依然势单力薄,难以逃出这场风暴。

跟着女主的视角,观众经历了一次次令人窒息的逃无可逃。

首先是药学出身,在高校当老师的丈夫擅于伪装这种伪装一在人格品性,二在家暴手法。

其实,相处多年、育有两子的爱人在婚后逐渐“原形毕露”、“变成了另一个人”,对于亲密关系中的另一方来说,本就是一件相当幻灭乃至恐怖的事情,给女主情感和心理带来的打击不言而喻。

片中,女律师一句“到底怎么样才能认清一个人啊?”,就能够让不少观众寒毛直竖。

而他“有经验的”打人手法则在现实层面,给女主收集符合家暴要求的伤情证据带来很大困难。

经历了妻子起诉离婚的“背叛”后,丈夫也更加警惕,甚至先于妻子一步给家里装上了监控,用来更好地监视她的一举一动。这也导致女主搜证行动暴露,引来了后续对她更严重的家暴。

其次则是家庭观念的捆绑。在双方长辈的劝说里,家暴就是“夫妻打闹”。加上男方已道歉,女方为了孩子、为了家也理应妥协。不光丈夫家人这么说,女主的家人同样也是劝和不劝分,女主在亲情上没有支持。

一对年纪尚小的儿女,单纯希望爸妈“不要分开”的哭闹,也显得女主太狠心。身为受害者,她反倒成了拆散家庭的“冷血罪人”。

在更外部的社会救助体系上,女主同样得不到基础保障。女主多次在遭受家暴后报警,但警察上门后都是和稀泥、草草劝和敷衍了事,甚至怀疑是女主神志不清……

片中这些人情世故,在银幕外的观众视角看来,大概率会咬牙切齿,大骂这些人怎么这样;但放到现实生活中,相信每个人曾遭遇过类似境况的人,都会感慨一句:“就是这样!”

结合法律上对家暴量刑的困难,影片在前半段就展示出从文化到制度,从家庭到社会“宁拆一座庙,不毁一桩婚”的共识和风气,指出了家暴现象所根植的文化和体系土壤。

这种现实取向也和剧情设置相呼应。中段女主虽成功离婚,但不是因为丈夫家暴证据确凿,而是用一段他当街情绪失控打人的视频交到他的单位,以事业和名誉“谈判”,让他协议离婚。

但女主只要到了女儿的抚养权,儿子还在精神不正常、情绪不稳定的男方手上,导致后续问题不断,悲剧持续升级。

观众以为女主总算离了婚,基本摆脱了家暴阴影各过各的后,影片献上了一个惊人又绝望的情节突转,一个社会情节剧常出现的极端两难情境——

前夫利用儿子下跪求情“让妈妈回家”,又因其监护不当导致儿子遭遇意外手臂受了重伤,情急之下女主必须在保护儿子,还是保全自己之间做出选择。

出于母亲保护孩子的本能,好不容易离婚的女主,为了照顾保护手臂受伤,平日也挨父亲打的儿子,再次回到了前夫身边。

不了解内情的年轻女律师,对“回归家庭”的女主可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却未能及时意识到,这一切早在当时“经过妥协的离婚”(未能以家暴理由让女主争取到一对儿女的抚养权)就埋下了种子,跟社会的集体漠视分不开关系。

重回家庭后,女主无可避免地陷入了丈夫更为变本加厉的家庭暴力,精神、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一场玉石俱焚、震惊社会的悲剧正在酝酿……

除开最后在绝境中带来一丝希望的刑辩大逆转,影片可谓一路压抑,通过多方现实经验提取,以及极端的人设与情境,刻画了一个女性和一个家庭的惨痛悲剧,社会批判和现实警醒意味很强。

女主从一心离婚、逃离丈夫,到“清醒又绝望”地重回魔窟一般的家庭,状态改变极为剧烈,剧本编写难度很大。为了一口气完成这个极具社会现实性的批判主题,影片也难免存在“多而不精”、情节推进略显勉强等问题。

首先是主次人物区分不够明晰,配角刻画效果不佳。

加入年轻女律师的线索本意是想开辟一个相对专业的旁观视角,展现“由不理解到理解”的女性互助精神。

但律师本人不算积极有效的法律指导,以及反复变换的立场,却让观众心生迷惑。有种编导故意不让女主获得充分法律援助,人为制造困境的编排感,有损情境的逻辑可信度。

从演员表演到人物塑造,这位新人律师都显得太不专业,没有律师起码该有的样子,太过感性、冲动、意气用事。而她听了女主被家暴经历(这是她决定帮助女主的动因),就直接吐出来的“生理表现”,也过于浮夸。

为了展示家暴的恐怖和逃无可逃的压抑感,丈夫角色的变态凶狠程度被拉得很高,在对付妻子时全程缜密冷血,但偶尔也会出现为了推进剧情的“功能性降智”。

比如极为冲动地当街挟持妻子,甚至想要泼硫酸,“行凶证据”遭全程拍摄竟然也不想着夺回证据,而是直接恼羞成怒走掉……给正愁没办法的律师送上了一个“蓄意伤人”的离婚谈判突破口。

其次,为了制造惊人的突转效果,对人物关键选择的刻画也不算非常充沛。后期女主选择回归家庭后,就呈现出完全放弃法律援助的状态,一个人在丈夫的家暴里不断沉沦。

这个走向很黑暗,观众于情可理解。佟丽娅筋疲力尽、时不时自我折磨的表演细节也在传达人物萎靡、抑郁的精神心理状态。但在前期积极反抗到后来自毁地委曲求全之间,还是缺少更翔实地关键事件铺垫。略显凌乱措置的交叉闪回剪辑,则加重了这种跳跃感。

最后法庭刑辩的大场面,也有程序细节失真,强行输出议题,渲染悲情效果的设计感。

不过,影片主演们的表演也能给观感扳回一城。

以美貌著称的女主佟丽娅,这次不光要在身体上经受暴力折磨,人物的精神处境也复杂,肩负着很重的表演任务。

以成片效果来看,她不仅真实表现了身处家暴中的极端疲惫和惊恐,也恰如其分地演绎出了女主悲惨的转变,以及妈妈对孩子能够无限付出和牺牲的情感。最后法庭爆发戏很走心,感染力很强。

常在麻花喜剧里演暖男的吴昱翰,这一次形象大变饰演家暴男,生动展现出了心理有障碍的变态压迫感。

扮演男主母亲(同为上一代家庭暴力受害者)的艾丽娅,也在几场很短的戏中,就传达出了压迫和扭曲气氛,揭示出“受害者—加害者”在家庭和代际间循环的深刻悲剧。

平心而论,《我经过风暴》对于家暴和受害女性处境的呈现,可以说残忍、恐怖到让观众觉得“很难受”、“很不悦”,但这也是具有现实因果依据的悲剧警醒,大胆直面了婚育选择、家庭生活中可能存在的不堪,暴露了社会体系的不作为。

在国产现实题材里,算是一次有价值、有勇气的尝试。

上映第二天,影片累计票房仅有三千万。大众对主演私生活的吃瓜热情和题材牵涉出的性别骂战,再次压倒了对影片本身和反家暴话题的关注。

在现实中,女主所经历的苦痛大概率还是这么轮回发生着,不会有天降贵人更难有司法奇迹……太多例子都说明影片“如有雷同,不是巧合”的宣传口号并非危言耸听。

女性觉醒不易,社会进步更需要时间。一部电影,改变不了什么。但那些触目惊心的画面,难以置信的情节,能被更多愿意了解的人认知到,生活中少一点事不关己的恶意闲谈、多一些真诚坚定的鼓励,也是这样的作品,存在的意义了。

(文/motion、斯汀蜀黍)

THE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