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影院
华人影院
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海内外电影人探讨,如何创作观众认可的影片?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4-11-19   浏览次数:49

原标题:海内外电影人探讨,如何创作观众认可的影片?

4月21日下午,由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办的第十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创作论坛:电影创作的高质量与多元化”在北京郎园Station举办。

论坛领导、嘉宾合影

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北京市电影局局长,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副主席、秘书长霍志静在致辞中表示,一直以来,北京高度重视电影创作。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北京是电影创作人才最集中的地区,北京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也为电影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土壤,近年来出品了一批佳作,如《志愿军》《雄兵出击》《流浪地球2》《第二十条》《满江红》《消失的她》《年会不能停》等,在产量和质量上始终引领全国。今年,北京市出台十二条举措资助扶持优秀作品的创作生产,接下来还要实施新时代新北京创作计划,更好地体现北京在创作上的引领作用。

霍志静

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党委书记、馆长(主任),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会长孙向辉在致辞中强调,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十周年。十年来,中国电影人紧扣时代所向、人民所需进行深入思考与生动实践,在与观众共情共鸣、捕捉社会关切方面取得令人称赞的发展,从高原向高峰攀登的脚步更为坚实。并从中国电影观众满意度近十年来的调查数据出发,以观众为镜,梳理了中国电影创作发展,希望为电影创作实现更高水平、更丰富多元发展提供一点启示。

孙向辉

参与圆桌对谈的嘉宾有著名电影学者、监制、制片人、作家、台北艺术大学电影创作研究所所长焦雄屏,编剧、导演、北京大学教授陈宇,导演、编剧董润年,中国香港导演、摄影师、监制刘伟强,黎巴嫩导演、演员娜丁·拉巴基,波兰导演、编剧、演员杰兹·斯科利莫夫斯基,追光动画总裁于洲。

论坛邀请到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当代电影》杂志主编皇甫宜川和中国电影资料馆节目策划、北京国际电影节展映策展人沙丹担任主持。

皇甫宜川

沙丹

01

深入观众,寻找最大情绪共鸣

论坛中众多嘉宾都强调了创作与观众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来自黎巴嫩的娜丁·拉巴基说“我们想发出的是来自人民的声音”,她以《何以为家》为例,强调想要创作这样的儿童故事,“它一定是真实的,我不能仅凭想象去创作。”她说:“自己每年都会去黎巴嫩的贫民窟,了解儿童的处境,了解他们的想法,这样才能真正地了解到他们的生活现状。”

娜丁·拉巴基

陈宇为了能够创作出更多观众认可的影片,每天会花4个小时看社会新闻。在他看来,了解社会情绪、社会心理、观众趣味、价值感受,对于电影创作十分重要。“今天的电影应该提供这些东西,也许以前它们在很多电影里面不是重点,但是如果能够在当今的社会里给予一些抚慰,一些同情,像《年会不能停!》那样去理解普通人,我认为是当下主流电影可以采纳的策略。”

陈宇

刘伟强拍《水饺皇后》之前,该片剧本已经在电影圈流传了很久。面对诸多关于“你怎么拍这么温情的电影”的质疑,他有力地回应道,“电影就是要拍不同的东西,这个故事我就想拍给观众看。如果你看到这部电影,能打一个电话给妈妈,说我想回家吃你包的饺子,这就是我为什么拍这部电影的原因。”

《年会不能停!》这部作品,董润年历经五年时间方才完成创作。他描述影片的创作过程是一个寻找贴近普通观众、与个体产生紧密链接的过程。“因为剧本修改了很多,每次遇到创作瓶颈的时候,解决方案只能是采访、做很多调研,得到一些新的案例后对剧作进行调整。”他给众多创作者分享了自己的经验感受,“类型电影如何与尽量多的观众,或者至少与影片的目标观众产生共鸣,怎么讲大家真正关心的事,这是最重要的事情。”

董润年

焦雄屏认为,引发观众共鸣的并非仅限于现实题材影片。观众一方面会关注与切身体会相关的影片,另一方面,“像追光动画所做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与故事间,找寻创作的动力与灵感,加上新的现代感”的影片,同样也能够得到观众的认同。

02

把握时代,创作多元的电影作品

追光动画继2023年暑期档带来《长安三万里》后,今年将继续深耕公司优质IP“白蛇”,该系列第三部影片《白蛇:浮生》目前已定档七夕上映。于洲介绍,“这部电影是追光动画第一次尝试喜剧爱情动画”,并希望影片能够是一部接受观众检验的精品。那么“什么样的作品才是精品?我们觉得要有很高的艺术高度,要取得商业成功,要有时代影响力。‘白蛇’和‘杨戬’在商业上都是不错的,但谈不上影响,所以希望通过‘新文化’系列推出这样的作品。”他说。

作为在电影行业有过六十多年创作经验的杰兹·斯科利莫夫斯基,他深刻地感受到了电影世界的变化。从《水中刀》到《驴叫》,“这两个时段最大的不同在于,越来越少的电影,或者说电影当中越来越少地采用线性的叙事结构。”面对越来越多年轻人展示出对于短视频的兴趣以及新兴技术产生的影响,他认为,用新的方式讲述故事,使得叙事更加生动,更加有趣,为电影创作者带来更大的自由空间。

杰兹·斯科利莫夫斯基

同时,杰兹还非常关注新锐导演创作。他认为,“虽然大制作电影可能吸引了全球观众,但其制作成本可能达到数十亿美元。这些资金如果分给250位新锐导演,每位只需1000万,或许能给更多青年才俊提供崭露头角的机会。这样的策略或许能推动电影文化的百花齐放,甚至孕育更多大片。”

刘伟强分享了拍摄电影《无间道》的幕后故事。“拍《无间道》时很苦,那时候的香港电影很不好,票房差,产量少,很多人都说香港电影要死掉了,说我们是一个夕阳工业。但我只会拍电影,我不想放弃。当时香港导演、编剧也不写完整剧本,都是100字左右,拍《无间道》时我想有所改变,所以我说一定要有完整的剧本,要不然就不拍。”刘伟强带着“绝地重生”般的信念完成了这部影片的拍摄。

刘伟强

董润年作为一名创作者,提出在当代短视频兴起的背景下,不仅要对类型电影的叙事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和完善,同时也要在此基础上重新审视和探索,以开创新时代的叙事方式。他会在自己的创作上实践,“我们唯一知道的是观众喜欢看新的东西,创作者不停尝试新的东西,或取得成功,或遭遇失败,但是成功与否并不重要,只有不断尝试新的内容才能推动电影产业不断发展。像这次《长安三万里》给我印象特别深,它在叙事上跟好莱坞电影完全不一样,但是它能够非常好地调动起观众观看的情绪,里面很多东西跟传统小说或者传统诗歌的节奏一致。”

03

肩负责任,重视跨文化传播

娜丁·拉巴基特别提到,创作者必须要有一个具体的需求,“现在我们认为影视越来越成为一种社会责任,而且越来越能够呈现崇高的志向和理想,我相信这应当是创作的原动力、内驱力所在。”在她眼中,电影创作并非仅限于塑造一部作品、讲述一个故事,更深层次的是肩负起责任。“部分电影作品能够深入人心,原因在于艺术以独特的方式与观众产生共鸣,这种共鸣源自情感上的共振,而这种共振力量能够深远地影响个体的内心世界。”

电影是全世界人类共同的语言,将更多动人的中国故事带到世界去,也是国内电影创作者的责任。随着《流浪地球2》《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长安三万里》《热辣滚烫》等影片在海外的热映,于洲也向我们介绍了中国电影在国际市场的表现。“2021年12月,《白蛇2:青蛇劫起》在奈飞上线,奈飞在3个月里配了10种语言,海外观众在三四千万量级,有非常好的群众基础。”他希望通过如《长安三万里》有传播力、影响力的影片,“让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宝藏,无论是了不起的人物还是经典作品,以动画电影形式再现出来。这也是新时代作为创作者的使命与担当。”

于洲

焦雄屏认为,推动华语电影在国际上传播,最常遇到沟通障碍,是需要双方有足够的文化理解和语言质量。她举了一个例子,“以前带蔡明亮的《青少年哪吒》去柏林,我取了一个新的片名《霓红灯下的叛逆》(Rebels of the Neon God),叛逆的年轻人,还有都市霓红灯,揉在一起外国人就很好理解,因为‘哪吒’外国人不会懂的。我们在重新诠释神话时要用今天的角度,就像《长安三万里》一样。”

焦雄屏

同时,她也指出了作品的美学突破在推广中的重要性,并需要寻找合适的方法来展现自己的美学优势。在推广过程中,需要克服语言障碍和美学认知上的困难,借助专家和其他辅助手段来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宣传。以电影字幕为例,“在协助导演时,字幕检查至关重要。仅懂英文的检查者都不足够,还需要母语为中文的华裔人士和外国专家共同审核,至少三遍以上。翻译字幕时,简化复杂概念,使观众更容易理解,从而才能更快地沉浸在电影情境中。”

新时代为电影创作提供了广阔空间、丰富素材,电影人要坚持守正创新,深入人民群众,怀着求真求善求美的赤子之心,找到时代与传统、现实与虚构、艺术与市场、共性与个性最佳平衡点,创作出既有民族风格、现实关切、国际视野、表达人类共同情感的高质量影片,满足观众多元的审美需求。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电影人要持续以电影为媒,传递中国故事,展现时代精神,共同书写电影艺术的新篇章,为世界电影文化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李佳蕾

编辑/梅紫

责编/杜思梦

CONTACT US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 | 3117342843(微信)

投稿邮箱 | zgdybxmt@qq.com

MORE NEWS

THE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