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影院
华人影院
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原创 全怪张子枫胡先煦娃娃脸?这部不洒狗血的“九十年代恋曲”成五一档炮灰冤不冤?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4-11-18   浏览次数:50

原标题:全怪张子枫胡先煦娃娃脸?这部不洒狗血的“九十年代恋曲”成五一档炮灰冤不冤?

【版权申明:本文为@影吹斯汀 独家原创稿,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抄袭or转载,违者必究!】

张子枫、胡先煦主演的《穿过月亮的旅行》,一部故事发生在中秋节当天的青春纯爱电影,成为了五一档真人爱情片的独苗。本以为影片能因缺少同类型竞品,赢得情侣观众们的青睐,结果却是一周票房不足4000万,成为了五一档的狼狈输家。

《穿过月亮的旅行》,到底死得冤不冤?

不流俗的纯爱故事,

有原作底子,情感和形式都可圈可点

首先从电影本身的品质出发,尤其和其他国产院线爱情片对比,《穿过月亮的旅行》实在“罪不至此”。

影片故事发生在九十年代。一对小夫妻在家乡相恋结婚,随即南下打工。但一人在广州食品厂,一人在深圳工地,林秀珊(张子枫 饰)和王锐(胡先煦 饰)平时两周才能见一面。

当他们分别意外获得一天中秋假期时,为了给对方惊喜,他们不告而“突袭”前往彼此的城市,自然也因这个美丽的巧合而扑空。随后又为了弥补错误,在没有手机能及时通讯的情况下,一天各坐了四趟火车……

影片改编自著名作家迟子建2003年在《收获》上发表的中篇小说《踏着月光的行板》。

在2002年遭遇丧夫变故之后,迟子建拾起和丈夫坐绿皮火车、进行“人间观察”的记忆,又想起常常看见的建筑工人给爱人打电话的温馨画面,于是创作了这个打工小夫妻从两地“双向奔赴”,最后却只能在相向而行的火车上瞬间相会的纯爱故事。

这个故事最突出的气质特点,便是饱含独属于三十多年前那个年代的朴素真挚情感。身处底层的年轻夫妻,诠释着爱情纯美质朴的本真样貌,他们既从对彼此的心意里,升腾起足以包容宇宙的浪漫,又因物理阻隔和坏运气而最终空欢喜一场,留下遗憾和隐痛。

而选择严肃文学家的作品改编,在国内商业爱情片的开发案例中,还算是新鲜少见的。

因为长久以来,国产商业爱情电影的生产路线,一直被青春网络文学的滥俗范式所支配:自我意识过剩的青春期疼痛,悬浮的背景设定,了无深度的轻浮表演,考试、绝症、穿越、堕胎等套路来回排列组合的情节公式,屡试不爽的低智营销套路……

这些臭名昭著的要素,使得“国产青春爱情片”风评大挫,几乎完全变成了路人心中“专在情人节档期骗情侣观众”的赚快钱类型。

而《穿过月亮的旅行》,从海报到预告,从原作到正片,都洋溢出一股清新活泼的气息:刻意做旧的年代质感,高饱和度的斑斓色彩,幻想元素的实在化……非常“视觉甜点”,非常韦斯·安德森。

另外全面地展现了原著里夫妻间以对方为先的“王道秀恩爱”情节,这也是本片作为商业爱情片,最大的市场卖点。这种“不作妖”的爱情,在狗血肤浅的国产商业爱情片队伍中,也显得尤为清纯。

清纯可爱之外,影片还有九十年代特有的苦涩。

原作的故事,其实有点像欧·亨利的名作《麦琪的礼物》:夫妻俩都为对方舍弃了宝贵之物,而换来的礼物却因此变得无用。这两个故事,讲的都是爱人间美丽而辛酸的“命运玩笑” 。

影片不仅刻画了夫妻俩各自窘迫辛酸的生活苦楚,还围绕着他们各自坐火车的旅程,用“人间之眼”观察了车厢内和城市中的芸芸众生:装大款的保险员,关系复杂的分居夫妻,往事神秘的死刑犯,做梦中奖的幻想家……这就是九十年代,那个乱糟糟、热腾腾的中国。

电影比起原著,将地域舞台从齐齐哈尔和哈尔滨搬到深圳和广州,从而更方便地把住了新时代中国社会“万物躁动”的脉搏,也更具代表性地抓住了各个群体,尤其是农村进城务工人口的精神面貌。

务工待遇的微薄,贫瘠的物质条件,落后的通信和交通,但同时大家抱怀着单纯、豁达的生活态度……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对片中属于一个时代的群体生活经验感同身受。

这个集纯美、忠贞、奉献于一体的简单爱情故事,是一首“昨日难再”的“九十年代恋曲”,放在当下,呼应了那些向往纯真的人们的怀旧情感。这种理想形态的传统爱情,实际上是乡土社会的残留。对于这种爱情,我们先是在脑海里给它蒙上一层美丽的雾霭,然后开始追忆,最后开始重述。

这一切,都是因为它和当今社会多元、快节奏的情感范式相比,已经显得过于天真纯朴,以至于难以寻觅,变成“时代的眼泪”了。《穿过月亮的旅行》作为“爱情片”的意义,就在于还原了这种“往日不再”的美丽情感。

做了一些商业化妥协,不那么尖锐是遗憾

当然,作为一部商业爱情片,《穿过月亮的旅行》不免有一些配合市场的“软化”“钝化”操作,将故事里贫穷、残酷、不那么光鲜甚至残酷的部分收敛了许多。

事实上,原著小说中提及的各类现实苦楚,更扎人、更残酷,如果表现出来,一是可能存在一些潜在导向风险,二也会破坏电影整体偏喜剧的基调,摧毁那些只想看甜蜜爱情片的观众的心理防线。

比如小说里,夫妻俩在家乡有一个留给老人带的四岁儿子。电影表现和传达的,是朝气年轻人积极外出闯世界;而小说和现实里,外出打工更多是迫于抚养孩子讨生活的无奈。

又比如小说里,妻子在食品厂的工作不是看上去可爱轻松的包饺子,而是挥刀砍猪骨,这让人意识到,许多底层女性也在默默干着这种很“粗野”的体力活;

小说里,夫妻俩提到了其他许多飘零在外的分居夫妻,并不都是美好忠贞的。露水夫妻、嫖娼、因自慰被解雇……这些真实存在于底层,和性有关的的“脏东西”,都让人触目惊心,不愿正视。

还有,原作中对阶级差异的展现也相当令人刺痛。比如在写到工地老板的宠物狗时:

“说那狗个头很高,纯黑色,大约值三四万元。这狗在家里有单独的居室和床。林秀珊听完后哭了,哭得很哀伤,把王锐吓了一跳,忙问她怎么了?林秀珊抽抽噎噎地说:‘我们在城市里没有自己的一张床,可你们老总家的狗却有。’王锐笑了,说:‘那我也不做老总家的狗,我还是要做你的狗,没有自己的床,我们睡在街上也觉得美!’

电影是用了很厚的一层糖衣,把沾染着很多泥泞的底层爱情,包裹了起来。所以有些观众认为张子枫和胡先煦的形象“不还原”,除了长相过于娃娃脸,缺乏生活沧桑的真实感,也是问题。

两位主演虽然都有一种青年演员中罕见的天真淳朴,表演也足够可爱、真挚,但我们毕竟知道,他们不会是真正承受生活重压、艰辛苦楚的打工人。电影美好但虚幻的一面,就在于此,这是《穿过月亮的旅行》在创作层面的最大遗憾。

票房滑铁卢问题出在哪?多种因素指向失败

综上所述,《穿过月亮的旅行》作为一部“不流俗”的年代爱情片,其实还不错。但票房惨败,问题出在哪儿呢?

是看过的观众对影片评价低吗?确实,网上的负面评论不算太少。说的最多的是胡先煦和张子枫两位在观众心中形象“幼态”的演员扮演夫妻,实在像“小孩扮大人”,违和感强;同时也有说两人“不像民工”、批评影片平淡的。这些批评都有道理。

但看豆瓣评分,《穿过月亮的旅行》在同档期的真人电影中,好像也就比《九龙城寨之围城》低;而且放眼过去十年,差评高票房的国产爱情片,更是不胜枚举。

要说主演不是大流量所以占不到市场份额,也有一大批票房成功国产爱情片,单看演员阵容更不突出。比如去年五一档《这么多年》最终票房破三亿,但主演张新成和孙千也不是顶流。

残酷的答案是:那类套路化、“青春疼痛”、强情绪、大多瞄准情人节、“520”或跨年档的爱情片,虽然广受批评,但它们才是国产爱情片的市场答案。

简而言之,观众想要得到的,就是特定时间节点特定氛围下的情绪共鸣。相比之下,《穿过月亮的旅行》太“温吞”了。

国产爱情片的主体受众是下沉市场的青年男女。《穿过月亮的旅行》没有校园元素,没有令人“半夜想起就会痛”的关于“前任”“白月光”的情节,没有与现实交互的热点话题,光靠“纯爱撒糖”,太过平淡、顺遂,还是年代题材……这些就决定了电影难得到爱情片主体受众的捧场。

最后非常重要的一点,《穿过月亮的旅行》的择档非常失败,可以算得上定档事故了。

如果认准自己“爱情片”的定位,应该定档情人节或“520”,五一假期作为全民节日,其实没有多少“情侣观影”的场景;如果强调片中“月亮”“中秋”的元素,则应该定档中秋。

放在没有明确假日主题的五一,和主旋律军事大片、喜剧、动作港片、日本热门动画竞争,形势本来就很严峻。

若是前几名表现不好,还可以“捡漏”一些被伤害的观众,然而在档期领头羊票房都大超预期的情况下,《穿过月亮的旅行》占不到市场份额,可以说是意料和情理之中。即使网络宣发其实有些热度,也不能抵消以上负面因素的影响。

只不过《穿过月亮的旅行》败相如此之惨,多少有些可惜了。

导演李蔚然原本是国内最顶尖的广告导演,理论上应该是搞商业的好手。但他转拍电影并不成功,2021年的前作奇幻大片《侍神令》扑街之后,此次再遭重挫,导演前途不乐观。

倒是片方展现出几分硬气,制片人出来表明“不退缩不哭诉”,嘲讽了一把同是输家的《没有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事》撤档、卖惨,也算是个趣闻。

不过还是希望上线网络之后,《穿过月亮的旅行》能收获一些非院线观众的喜爱——它至少比那些“情人节特供”的青春疼痛国产爱情片更值得看。

(文/阿拉纽特)

THE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