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影院
华人影院
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海外IP翻拍烂出惯性,为啥都还抢着要?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4-11-18   浏览次数:52

原标题:海外IP翻拍烂出惯性,为啥都还抢着要?

2023年11月4日刊| 总第3409期

翻拍电影在银幕上迎来井喷。

10月底开画的《二手杰作》翻拍自美国2009年的电影《世界上最伟大的父亲》,刚刚上映的《拯救嫌疑人》翻拍自韩国影片《七天》,将在下周五上映的《无价之宝》翻拍自韩国电影《担保》,紧接着12月要上映西班牙电影《看不见的客人》中国版——《瞒天过海》,明年1月还有一部翻拍自韩国电影《秘密动物园》的《动物园里有什么》……

就在昨天的金鸡百花电影节阿里影业发布会上,中国版《花束般的恋爱》宣布正式启动,出品方说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才拿到中国版翻拍权,预计将在明年拍摄完成。

消息一出,在网上引发不少争议。人们很不理解为什么非要用一年多去求人,而不是自己找人好好写个剧本;也有人认为海报上的那句配文“如果女生告诉男生花的名字,男生这辈子只要看到那种花,就会想起那个女生”并非原版的核心表达,中国版可能一开始的创作方向就错了……

翻拍讨好不了观众,但在宣发和融资上的优势显而易见。中国版《花束般的恋爱》仅用一张海报就赚足了眼球,这是原创剧本难以达成的。另一方面,搞定版权就能吸引到投资方,这也是一个不小的诱惑。

而在观众那里,翻拍几乎别想得到好脸色,他们早早地把探照灯、显微镜和大喇叭准备好,就等着挑毛病。不管是否真的关心中国电影,都能忧心忡忡说一句“诺大的中国,竟生不出一个原创故事”;不管是不是原作粉丝,都能带出“踩内娱”的惯性,掀起“导演配不配拍,演员配不配演”的讨论。

事实上,翻拍海外电影IP本身并不是一种罪过。好莱坞也一直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好故事,解决本土创作者原创力和想象力不足的问题。翻拍自法国电影的《健听女孩》还成为了第94届奥斯卡奖最佳影片。

国内翻拍海外电影,原因无外乎三点:原创乏力,规避版权风险、舆情危机和吸引投资。

首先,原创乏力自不必多说,张艺谋曾在平遥国际电影节大师班上直白地表示“中国就缺好编剧”。重要的是,犹如一个死循环,原创乏力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本土原创的出口日益窄化,人们宁愿去相信一个已经得到过市场检验的故事,也不愿意给新故事机会。

拿最近的几部翻拍影片来说,《二手杰作》《无价之宝》《动物园里有什么》,这都是喜剧。《拯救嫌疑人》《瞒天过海》都是悬疑片,这两大极具市场潜力的类型无疑是中国翻拍的重灾区。

其次,规避版权风险和舆情危机。编剧高满堂说过,“创作者需要警惕的是,当你出现创作灵感时,也许已经有一万个相同的灵感已经诞生了,你只不过是第一万零一个人。”

最典型的当属《消失的她》,本来在创作阶段算是个原创故事,结果发现跟苏联电影《为单身汉设下的陷阱》撞梗了,于是为了保险起见,原创也得变翻拍。这还不算完,片方后来又找了“泰国坠崖案”的当事人拿了授权,可谓上足了保险,不给舆论一点可趁之机。

这一点上,电影和剧集的操作模式完全不一样,剧集往往买了翻拍版权也讳莫如深,在宣传时遮遮掩掩,被人吐槽抄袭也常常有苦难言,而电影基本不存在这个问题。

第三,吸引投资。“XX中国版”,光这几个大字出现在项目PPT上,出品方的底气仿佛就能更足一些,电影的推进也会更顺利一些。

资本追求稳妥,投资追求性价比,而套用原作已经得到市场检验的故事结构,经过本土化改编和本土演员演绎,不仅缩短了剧本开发和拍摄的时间,还能利用原作噱头进行宣发营销。相比于开发成本高、周期长、市场前景不明朗的原创电影,投资人自然更青睐翻拍。

像《花束般的恋爱》这般知名度的影片,拿下版权等同于版权费“一费两用”,既解决了故事,又在营销上占足了先天优势。

除此之外,翻拍海外IP似乎也不太需要考虑所谓的作者性,反而在某种程度上给更多新人导演带来了新的机遇。

《二手杰作》导演王子昭,上一次当导演,还是2010到2011年左右的几部短片,“二手杰作”这个片名,似乎也带有几分创作者的自嘲。

《无价之宝》导演张大鹏,此前最出名的作品是微电影《啥是佩奇》,算是一个广告作品。

《瞒天过海》导演陈卓,观众也不太熟悉,实际上他还是东野圭吾那部《彷徨之刃》中国版的导演。

《动物园里有什么》导演安小满,在网络上更是“查无此人”,算是彻头彻尾的新人导演……

符合商业逻辑,缩短生产周期,规避版权风险,培育行业新人,从多个角度来看,翻拍海外电影IP并不是一件磕碜的事,但如果过于依赖翻拍,热衷“大干快上”,是不是也反映出了市场的畸形呢?

就像我查《拯救嫌疑人》人,偶然间翻了翻主演惠英红的存货,一看吓一跳,《拯救嫌疑人》《瞒天过海》、中国版《耀眼》《灿烂的她》(中国版《季春奶奶》),六部有四部都是翻拍,这活活是影后被逼成了“翻拍女王”啊!

【文/许心强】

家人们,请给影视独舌标星号↑↑↑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历史消息

↓↓↓

THE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