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影院
华人影院
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十三邀7》,在更具体的生命经验里酿出内容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4-11-18   浏览次数:52

原标题:《十三邀7》,在更具体的生命经验里酿出内容

犀牛娱乐原创

文|方正 编辑|朴芳

“在一般采访中我提到安·兰德,没人会认得,只有你会认得,我特别高兴”,当费翔来到《十三邀》,在许知远面前打开话匣,一个时代icon难得向公众袒露内心,几代观众好似才第一次真正认识他。

行至第七季的《十三邀》变得不太一样,最直观的变化是,节目所邀嘉宾涉猎的领域愈发多元、触碰的思考更贴近大众。当费翔反问许知远“内向的人该怎么在当下社交媒体的强势氛围里自处?”,你看到了偶像身上与普通人一样的精神困惑。

很可贵的,《十三邀》在第七季有些逆一般节目生长规律地迎来了豆瓣开分9.5的口碑高峰,究其原因,节目仍恒常地坚守理性反思当下世界的稀缺价值,却又跳出过往框架地倾向关注“更具体的个体生命经验”。

这一季,一个全新的许知远在观众面前舒展开来,他会跟随蔡皋踏进田间锄地、体验李景亮UFC肉搏人生的残酷、追寻徐京坤独臂船长全球航行的浪漫英雄主义…… 由此《十三邀》的片头文案也悄然从强调观念升级为了「观念固然重要,行动才是灵魂」。

时至今日,内容行业的一大痛点是,长视频必须探寻到更独特的讲故事方式以应对短视频冲击。而《十三邀》多季以来始终坚守对当下生活和时代精神的人文关照,恰恰成为它长期立足于文娱市场的内容底气。

当《十三邀7》收官集许知远拜访到九旬华人史学家王赓武,亦如他向许倬云、锺叔河等智者讨教问题一样,替大家追问他关于此地与他者、身份认同与世界变化的“某些答案”,你会明白为什么大众与市场需要“十三邀”。

与“个体”灵魂共舞

《十三邀7》拥抱大众

关于在不确定的时代洪流中找到“家”的归宿,没有人比王赓武更有发言权。他1930年生于荷属东印度泗水,少年时期在英属马来亚怡保度过,自其一家三口落居怡保后,十五年间屡次尝试返回故乡中国。

对于《十三邀》,王赓武显然是启发观众在当下不确定时代里找寻安定的绝佳访谈对象。当如今的年轻人困惑于自我与时代的关系,在多元文化、文明浸润下成长的王先生提供了某种精神坐标式的指引。

在节目里,王赓武多次提到区分开“文明”、“文化”概念的重要性,它关涉到一个人在情感上究竟更认同哪里的问题,人如何在世界变化中找到内心的根之所属,王先生的阅历与思考很值得年轻人来听听看。

相比过往,显然,《十三邀7》的内容升级是它在口碑上再创新高的原因。首先,节目更专注于挖掘访谈个体“独特而具体的生命经验”,给予普罗大众以精神上的慰藉、鼓舞。

比如从执童心之画笔重构童年的“老顽童奶奶”蔡皋身上,很多观众找到了返璞归真给灵魂充电的生活智慧。像孩童般给生活做减法,投入到与大树拥抱、听步行街路人攀谈等具体的生活乐趣里去,哪还会有什么精神内耗。

再者,尽管《十三邀7》里的许知远,仍在访谈里保持着犀利的个人视角,但他更注重深入到访谈对象的日常生活里去,从“具体的行动”里汲取精神能量。

很意外的,在采访综合格斗运动员李景亮那期,我们看到了许知远全心投入这项硬核运动并被反复擒拿的狼狈。在见证了一名拳手逼近肉体极限去比赛最终被送医的全过程之后,许老师坦言“说话太轻了”,有时候彪悍的人生或许不必解释。

不难看出,之所以《十三邀7》会呈现上述新内容特性,源于主创们在制作层面有意识地求新。一来,主创团队更拥抱大众,选角视野更开阔了。本季既广揽到天体物理学家张双南、心理学家彭凯平等多元学科背景嘉宾,又邀请到综合格斗运动员李景亮、独臂帆船航行家徐京坤等过往不曾涉足的小众领域嘉宾。

二来,主创跳脱出传统访谈的场景限制,以极具画面感的叙事铺展开“个体”的灵魂故事,以勾连起大众情感共鸣。豆瓣上就有观众热评,“徐京坤这期完全是电影感剪辑和文本,既有野孩子闯荡成独臂船长的生命激情,又有组成他英雄叙事的小小善意和温暖配角,意蕴丰富得难以言喻”。

与“时代”同频共振

《十三邀》的人文坚守

如果说“妈妈们的偶像”费翔的A面,由87年春晚凭《冬天里的一把火》引领华语时尚潮流的“偶像”、23年以商务殷语发明者回归大众视野的“纣王”构成。

那么,在《十三邀》里,公众好像首次窥探到了费翔的B面自我:他跟许知远聊最爱的作家安·兰德,他视玛丽莲·梦露为自我投射的职业导引,他对强社媒时代表现出某种无所适从,但他又无法彻底袒露地守护着他的童话图腾。

以新时代的眼光解构费翔,令那期《十三邀》广受舆论场好评,而始终追求与“时代”同频共振,也是《十三邀》能成为内容市场上少数存活的人文纪实节目的主要原因。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十三邀》颠覆传统人文纪实节目的首要突破点在于,它是一档许知远个人标签极浓郁的访谈节目,许老师代表了当下以好奇、审慎眼光看世界的一些人,带着个人好奇和困惑去拷问这个时代。

《十三邀》很有看点的一条故事暗线,就是观众会看到许知远在与形形色色访谈对象碰撞中收获成长,比如这一季我们看到许老师更多投入在对“具体”生活细节的体察,不再执着于要一个宏大观念上的答案,节目观感也因此变得更为松弛、鲜活与动人。

其二,《十三邀》总能紧跟时代地洞察到当下人类面临的一些集体性精神困惑,并找寻到不同学科的思考角度,引导大众探索和解之道。

关于当今人类普遍关心的人工智能危机、网络暴力泛滥等问题,《十三邀7》就找到了哲学大师何怀宏进行讨教,何教授以“唯有思想才使你感到高出于其它物体”鼓舞人类不卑不亢应对AI,他还以“一个人不会因批判别人使自己道德高尚”劝诫人们别滥用网络。

其三,《十三邀》是内容市场上很少见的制作思路很“年轻”的人文纪实节目,这主要体现在,节目很有主动性地不懈寻求与当下年轻人建立对话。

像这次的第七季,节目就首度关注到当下年轻人很感兴趣的UFC综合格斗、积极心理学等新兴领域,在深度对话中我们更加了解了年轻人的所思所想、生活态度,年轻人们亦在嘉宾们身上感受到何为“活出不一样”的生命冲劲,收获坚定内心再出发的勇气。

意义匮乏的时代

市场需要更多“十三邀们”

谈到人文纪实节目这一赛道,很可惜的,过去这些年我们见证了太多项目走向衰落,由此就更凸显出《十三邀》的可贵,特别是它能在第七季突破口碑高峰,很值得内容行业做复盘。

一个比较有共识的结论是,《十三邀》是一档关照到对时代持有怀疑之人并为他们进行精神疗伤的智识节目,而在当下的内容市场这样的节目实在太少了。

要知道,与短视频为人们提供碎片娱乐的即时满足不同,长视频内容的稀缺价值就在于,它能通过讲长篇幅的“具体”故事去对抗“匮乏”,给予人们深层次的精神疗愈与指引。

在《十三邀》研制团队「腾讯视频尤里卡工作室」看来,当下的世界充满不确定,正在从一个信息匮乏的时代,进入意义匮乏的时代,唯有具备运用理性的自觉和勇气,保持批评性、创造性、沉思性的精神状态,才能找到应对方法。

基于这样的人文主义精神追求,近些年来,尤里卡工作室始终专注在思想性纪实节目的出品和制作,通过打造了《十三邀》《局面》《仅三天可见》等优质视频产品,向大众倡导一种智识生活。

而在《十三邀7》收官后,尤里卡工作室目前正在筹备一档由原班人马打造的新节目《解释鸿沟》,节目将邀来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陈嘉映先生为向导,带领观众走近那些独立而深沉的思考者们,尝试为观众提供更多看待不同事物、问题的角度。

由此来看,因为洞察到了一部分长视频优质用户渴望精神向导的深层次需求,可以说,目前腾讯视频在智识板块开发上领先了市场一步。

而从长内容行业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基于该行业越发缺少重人文节目的现状,市场急需更多“十三邀们”给予当代人多向度的精神导引。

THE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