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影院
华人影院
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原创 国庆档集体高估了观众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4-11-03   浏览次数:50

原标题:国庆档集体高估了观众

缺乏足够吸引力的电影市场观众不仅可以选择不满意,还可以选择不入场。

文/ 庞宏波

人为什么没了?

经过了所谓“史上最强”暑期档,整个产业对于国庆档的期待颇高。

从面上看,今年国庆档有着很强的竞争力。无论是导演阵容、主演阵容还是影片类型,都卖相十足。但是国庆档档期票房和2017年大体相似,和巅峰时期的44亿相比减少了近四成票房。此外国庆档面临最大的下滑是”人没了”。相比2019年到2021年平均1.04亿观影人次,今年国庆档仅有6510万观影人次,下跌了三分之一。

尽管有高就有低,暑期档的火热需要给市场和观众喘息的空间。但是国庆档铆足了劲却“吓跑”观众,这个问题本身就依然值得探讨。

关于今年国庆档最想表达的是某种程度上产业对观众存在一种自上而下的“高估”。这种“高估”造就了观众的流失,内容的平庸、营销的“沉默”和观众期待的不匹配集体形成了观众的出逃。

今年国庆档预售时间集体推迟到9月26日,至于为何做出这样的选择不得而知。但这样的“大胆尝试”对于国庆档热度起不来其实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尤其是暑期档之后观众自然处于一个观影“疲劳期”。想要重新把观众短时间内拉回影院,需要各个方面努力。但预售晚、周期短再加上营销不足,必然从前期无法调动观众的积极性。后期口碑出炉,缺乏足够的爆点,观众则彻底“出逃”。

其次,今年暑期档虽然类型丰富、导演阵容和主演阵容都在线,但是影片的缺点也十分明显。《坚如磐石》仅仅是一部“半成品”;主旋律虽然质量上有保证,但是观众热情却背道而驰。《前任4》和《好像也没那么热血沸腾》作为类型片,好坏参半,无法彻底在档期内跑出来。

从内容端,实际上对观众一直以来都“低估”观众的决策力,“高估”观众的购买力。但是经过了过去三年,缺乏足够吸引力的电影市场观众不仅可以选择不满意,还可以选择不入场。

1

“半成”的《坚如磐石》上限注定不高

观众无法囫囵吞枣式地彻底接受阉割版的《坚如磐石》。

一句“钱外还有钱,官上还有官”的确让普通观众产生了无限的遐想。但是电影并没有将这种遐想一一落地,反而是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变成了一个“半成品”。观众们深知目前的版本是主创尽了最大努力保留下来的版本,而国庆档档期冠军可能也是观众能给予这部电影最大的票房支持。换句话说,“半成品”的《坚如磐石》上限已经到顶了,想要让更多观众接受一部阉割版的电影是不现实的。

《坚如磐石》最大的爆点在于“题材”,关于扫黑不仅仅能够推动国产电影在题材上的拓宽和进步,实际上也能充分带动观众注意力。但是这个最大的爆点却因为审查的原因变得割裂,尽管观众能从《坚如磐石》里看到电影的现实指向,但是需要大量的“自我解读”却没有一个统一口径。

所以,《坚如磐石》最大的爆点对应着它最大的缺点:不完整。

所以,金星批评《坚如磐石》,首先是题材流量化和画面赛博化。且不论这种批评是否得当,的确普通观众被《坚如磐石》的“题材”吸引,但是电影半遮半掩,最终让题材沦为了一种“流量”。虽然这个错误不在于片方,但同样这个错误也不在于观众,观众没有理由彻底去接受一部“不完整”的电影。

其次,《坚如磐石》最大的卖点在于“尺度”。除了国产电影罕见的题材“尺度”,这部电影在制作上的“尺度”也话题满满。无论是火锅里捞手机还是“消失的舌头”以及黎志田“杀女婿”,都给观众带来了一种极度暴力的“爽感”。但当“消失的舌头”是因为发烧烧坏了声带、当黎志田“杀女婿”砸五下变成了砸三下。“爽”是爽了,但力度不够。

所以,《坚如磐石》最大的卖点对应着它最大的难点:不彻底。

从第一次亮相到最终上映这部电影隔了数年,如今大众看到的《坚如磐石》并非这部电影的“全貌”。无论是业内还是普通观众,都能感知到电影内容的强行“割裂”。可不管怎么说,《坚如磐石》如今呈现出来的样貌就是一部“半成品”,由于删减的原因电影在不少情节上缺漏较多。对于观众来说,自然明白这一局面是一种必然,但并不意味着观众一定要接受这种“必然”。

正如在电影的一些营销物料下面,也有不少观众评价“老拿审查当挡箭牌,好像所有精华都是被剪掉的那部分”。就电影呈现的样貌而言,《坚如磐石》并不是没有缺点,这个缺点甚至和“删减原因”无关,在一些人物处理上存在一定的瑕疵。例如周冬雨和雷佳音的情感线违和,尤其是那句“这就叫爱情”让影院变成了喜剧片观影场。这句台词的设定让观众数次发笑,总不能全部归结为电影因为删减导致的“魔鬼剪辑”吧?

在影像风格和题材上,电影的确在当下的产业环境里非常突出。作为70岁的老导演,张艺谋依然在类型上继续突破是值得敬佩的。但是在人物和叙事上,因为种种原因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指望一部“半成品”《坚如磐石》成为《满江红》式的爆款是不现实的。

2

主旋律被观众“偏见”,还是对观众有“偏见”?

观影情绪的过分“饱和”,首先做出改变的是创作端而不是消费端。

今年国庆档《志愿军》虽然口碑表现尚可,但是票房体量已经远远无法同前几年国庆档主旋律相提并论。因此,认为《志愿军》遭受了“偏见”,希望观众正视这部主旋律及格之作。

但实际上,这种“偏见”的前提是过分“饱和”。从2019年到2021年,《我和我的》系列连续三年“坐庄”国庆档,在这三年时间里还有《攀登者》、《中国机长》、《长津湖》等多部国产主旋律影片。到了2022年,《万里归途》和《平凡英雄》两部影片联手拿下档期76.3%的票房。

这意味着这四年时间,观众在国庆档几乎没有了择片权利。到了第五年,主流影片里终于有了选择空间,那么《志愿军》被冷落难道一味怪罪于观众的偏见吗?

另外《志愿军》又开启了一个新的三部曲,这意味着未来两年国庆档可能已经又被“预定”。国产主旋律在国庆档不仅仅是占据一个名额,还因为电影本身的特殊性在排片方面有很大的“基本盘”。

所以,在长达四年甚至七年,几乎同一类型在同一时间段反复投喂观众,那么所造成的结果就是必然的。对于《志愿军》来说诚然不公,可对于观众来说难道就公平吗?

主旋律和商业类型片的结合,实际上之前已经初见成效。可是当“大背景小人物”成为主线,当群像成为主流,这种主旋律创作又重新退回到了“统一模板”。就拿《志愿军1》来说,这和两部《长津湖》在营销卖点和风格上有着太高的相似度,观众短时间内重新接受的难度必然很高。

但作为三部曲,如果《志愿军》不是完全按照线性排列,今年国庆档率先将“外交谈判”放在第一部,一是冲刷了观众同类题材疲劳度,二是顺应了当前的观众情绪潮流,那么结果可能就截然不同,当然目前《志愿军》的局面自然不能怪罪于主创,所以还是希望上级对主旋律能够“松绑”,起码在大方向和内容不变的情况下,剪辑能够有更大的空间。

3

类型片:做个商品挺难的

最可惜的在于《前任4》和《好像也没热血沸腾》两部影片市场表现不佳。

有《前任3》的“体面”,《前任4》算是无数不多市场有绝对高期待的商业片。在国庆档开始之前,《前任4》各项数据都遥遥领先。上映首日,《前任4》实现“大满贯”。单日票房、观影人次、上座率、预售四项拿下日冠。但单日冠军仅仅坐了一天就被《坚如磐石》反超,而关于电影的预测票房也一路走低,目前预测其内地票房难破10亿。

《前任》系列向来不是以质量口碑取胜,《前任3》彻底扭转了这个IP的发展路线,拿下超19亿票房靠的是“吃芒果”和“唱体面”。但是靠着“爆梗”实际上无法维系一个系列电影的开发。当主演变更、情绪失灵,电影自然回到一个正常的市场体量。

作为为数不多靠“爱情”维系的系列IP,《前任4》目前的票房成绩实际上并不差。但是如果还要强行“续命”,那么以电影目前的口碑和开发逻辑很难有大的改观。

但除了主旋律和国产重工业大片,实际上整个产业急需各个类型的系列片组成一个“头部集群”这些头部影片散落在各个档期,实际上才能串联起整个市场。但《前任3》的“高起点”并没有换来《前任4》的“长线”,那么未来这个系列片如何维系变得扑朔迷离。本就处于市场边缘的国产爱情片,未来还能否产出爆款内容同样值得担忧。

同样,《好像也没那么热血沸腾》作为一部喜剧片也基本上打了“哑炮”。电影翻拍自西班牙票房冠军《篮球冠军》,所以电影有一个非常坚实的内容基底。而魏翔 邢文雄延续了《这个杀手不太冷静》,在喜剧类型上有口碑保证。而且作为国庆档唯一一部开启了超前点映的影片,电影也获得了足够的长线空间。

但目前,《好像也没那么热血沸腾》累计票房仅仅破亿,最终也是2亿出头的总票房。那么这部影片的市场冷遇究竟是为什么?

归根到底,在于《好像也没那么热血沸腾》的类型化能力不足。电影里的确贡献了几个不错的桥段,例如给大白洗澡堪称全片最佳。但是除此之外,电影将“温情”处理成了“煽情”。而且将太多笔墨放在了教练身上。

原版的教练是西班牙职业篮球甲级联赛中的第二教练,因为酒驾所以在坐牢和社区服务“二选一”,人物动机上扎实。改编的时候,作为一部大学校队的教练因为“想赢”,在遇到困难和对方教练打架实际上是把“想赢”处理成了“怕输”,人物动机上就无法让观众信服。

电影放大了“笑”的部分,但是温情部分处理得并不高级。尤其是后半段,电影过分煽情让电影彻底走向了“小品式”创作。

翻拍片在国内的确存在着一定的“偏见”,但是对于中国电影对外交流这可能是非常值得探讨的一条路。不否认《超能一家人》“麻花口碑”对《好像也没那么热血沸腾》产生了“连坐效应”,但本质上在于这部影片改编上缺乏“克制”,导致电影的口碑出现两级。

手握一副“好牌”的国庆档打出倒退的牌局,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匹配观众的需求。强行让观众“接受”,实际上是对观众的“偏见”。

THE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