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影院
华人影院
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志愿军:雄兵出击》完成度究竟怎么样?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4-11-19   浏览次数:55

原标题:《志愿军:雄兵出击》完成度究竟怎么样?

2023年9月30日刊| 总第3374期

如果要选一部最符合国庆假日观影气氛的电影,那应该是陈凯歌导演的《志愿军:雄兵出击》。

近两年,抗美援朝题材影视作品喷涌。电影有占据票房王座的《长津湖》,剧集有以小见大的高分单元剧《能文能武李延年》,甚至网络电影也拿出了《特级英雄黄继光》这样刷新制作水准的作品。

优质主旋律的井喷,让观众面对同类题材越来越“苛刻”,很多人都好奇《志愿军》还能怎么把坚守与牺牲拍出新的味道。

抗美援朝这段历史,任何一场战役、一次会谈,都能单独拿出来做成一部大片。

《长津湖》《上甘岭》都选择了最有代表性的大型战役来表现志愿军的英勇无畏,但《志愿军》系列不同,虽然电影以军队命名,故事主角却远不止在一线作战的战士。

《志愿军:雄兵出击》是《志愿军》三部曲的开篇之作,“三部曲”以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英雄群像为主角,讲述了自1950年10月至1953年7月3年间的恢弘历史。

这是国产电影第一次尝试从军事、外交等多个维度立体式呈现抗美援朝三年的风云变幻,它所承载的情节容量和叙事难度,要远远高于先前以局部战争为主的《长津湖》。这个三部曲,能让不熟悉抗美援朝的人快速了解这段历史;而熟悉这段历史的人,也能在电影中享受分辨史实与戏剧的乐趣。

全景式展现是使命,也是难度所在。宏观清晰而细节生动,还要人物活现,能做到两点就不错了,想要三项全能近乎不可能。《志愿军》第一部完成度尚可,还到不了优秀的级别。

与《长津湖》相比,宏观清晰过之,人物塑造大体相当,但在战争细节也就是武戏的呈现上,还是有明显的差距。武戏不是仅仅比装备、场面和勇气,关键是要有出人意料的点子。这方面,香港导演明显更强。

下文含有剧透。

《志愿军:雄兵出击》作为三部曲的首章,主要围绕出兵决策、初入朝鲜的阶段展开,文戏、武戏穿插进行。

第一部的战争戏包括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的两水洞战斗、第二次战役的三所里战斗与松骨峰阻击战。

这三场战斗由不同的主力部队参与,对战局走势影响巨大。

两水洞是电影里第一个出现的作战场景。影片开篇阶段,主要是领导层的观点交锋,对朝鲜战局铺垫较少,两水洞首战来得十分突然。不过在历史上,首战也确实是场遭遇战。美军迅速北上的同时,刚刚入朝的志愿军也在多路推进,“狭路相逢”不可避免。

两水洞这场戏,拍出了志愿军伏击的稳准狠以及随机应变的机敏。历史上,两水洞战争是一次压倒性的胜利。

但电影并没有一味表现的“首战大捷”的爽,反而重点刻画了通信排的牺牲。

张宥浩饰演的杨三弟,是个打巴祖卡不知道开保险的新兵,也是两水洞作战中唯一活下来的通信排士兵。他认为是自己的失误导致了连长牺牲,被调去当发报员后,又目睹了新战友毛岸英(魏大勋 饰)的牺牲,差点患上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

杨三弟在片中的意义与《长津湖》的伍万里(易烊千玺 饰)有些相似,都是不断在情感创伤中成长的新兵。通信排阵亡后,杨三弟目睹所有战友牺牲而彻底崩溃,片中两个老兵有一段关于杨三弟的对话:

“战士(指杨三弟)必须要站起来接着战斗。

但他同时也是个新兵,不是所有人生来就是战士,从新兵到战士需要时间。

两句简洁的台词,穿插在快节奏的战争场面里,一下子点明了一名战士成长背后的真相——不仅仅是实战经验的积累,更要一次次亲历鲜活生命的逝去。

夜渡大同江和奔袭三所里是电影第二场重头戏,也是全片我看得最目不转睛的部分。

相比两水洞的山包近战、野林伏击,这一部分的场景在视觉上更丰富,有冬夜江面上的摸黑前行,有坦克与燃烧瓶的武器对抗,也有长线绵延的队列夜奔。

其中拍得最轻巧的,是渡江后38军夜袭德川这一段。夜间突袭,是我国军队长期在敌强我弱环境下锻炼出的极致战术,能让拥有重武器的强敌在短时间内无力反抗。江潮(黄晓明 饰)带领的113师是懂夜袭策略的,前哨小队娴熟配合杀掉守卫,主力部队迅速过江,配上快速切换的特写镜头,进攻、占领一气呵成。

简洁轻巧,是《志愿军》武戏的最大特点。

它没有像《长津湖》那般连续推进手榴弹、炸药连发和集体冲锋的大场面制造刺激,也没有用多视点切换的近战肉搏渲染惨烈气氛。《志愿军》里宏大震撼的远景镜头并不算多,近战和远景都更注重构图的工整和色彩的写实,视觉压迫感不强。

相比奇技淫巧,陈凯歌更擅长含蓄的意境美学。这次,他将过往作品里的诗性代入了志愿军的群像塑造中。我们能在行军、进攻与防守中看到四季轮转与昼夜更迭,光影随着自然景观而变化,不同景色中的战士面貌也不同。

同时,陈凯歌也没忘记意象的使用。

炮火中燃烧的麦穗,传递出战争与和平的强烈冲突;松骨峰上唯一活着的松树,象征着战士们孤勇的气节。这两样意象也是剧组最耗时的布景,前者花了几个月种植,后者不远万里将松树移植到拍摄地,非常符合陈凯歌对实拍的执念。

松骨峰是第一部最后一场战斗,也是悲壮感最强的一场战斗。

38军335团3连以百人之力,阻拦美军十几个小时。在剪辑上,松骨峰血战与联合国开会双线并行。文与武的交织,呈现出一种举国上下、全力以赴的燃。

战争的具象呈现总要落到具体的人身上,松骨峰战斗有三个非常鲜明的角色。电影用简洁的对话勾勒出了三个人的性格,连长戴如义(魏晨 饰)稳重,指导员杨少成(尹昉 饰)缜密,副连长孙醒(陈飞宇 饰)聪明但有点莽。

可惜的是,受限于篇幅,这三个鲜活的角色都没能展开更多的故事。

陈凯歌擅长讲述动荡历史中的个体命运,但前提是主角人物不能太多。这一次他尝试用不同的人物视角牵引叙事,比如辛柏青饰演的老红军老李,黄晓明饰演的猛将江潮,三连的三人小队。

穿梭于不同战场的老李,像是摄影机般记录、见证着不同战士的成长与牺牲。但老李本人作为线索人物,形象不够清晰、深入。

武戏是战争片的基石,文戏是战争片的灵魂,也是最凸显电影人文气质的部分。《志愿军》文戏的新颖之处,是同时拍出了领导层决策和外交场博弈。这两部分所承担的意义也不同,前者说明了这场仗为何而打,后者是要让观众看到朝鲜之外同样艰险的第二战场。

前半个小时的领导层决策部分,主要是两种观点的交锋。以军工专家吴本正(朱亚文 饰)为代表的的技术派,认为军备实力差距太大,入朝参战没必要;以主席为代表的主战派,则能看清击退美军对长治久安的意义。

电影前半部分并没有给出清晰的答案,一直到志愿军入朝后,彭德怀(王砚辉 饰)提点梁兴初(王骁 饰)那段话,“我们这辈人一身血,两脚泥,这代价还是我们付吧”,才回答了“为谁牺牲”的问题。

彭德怀对梁兴初延误战机的责问是真实事件,但后续梁兴初的解释是影片改编的。梁兴初说未能按时抵达熙川是想减少伤亡。“明明都打到新中国,看见好日子了”,这种感性的回答,也是对志愿军的精神关照,比吴本正的技术分析更引人共情。

总体来说,《志愿军》第一部完成度尚可,文戏武戏都把持住了战争片该有的水准。

有人说这部电影是“加了战争场面的纪录片”,明显是过苛了。但影片确实需要在基层指战员的人物塑造上再加把劲。

杨三弟、李默尹(老李)以及伍修权(张颂文 饰)带领的外交天团,在后续两部中应该会继续出现。从彩蛋来看,第二部将会以李默尹长子李想(朱一龙 饰)为主视角,叙述第三次战役到第五次战役的演变。这也是朱一龙获金鸡影帝后首次出演军人形象,他能否继续带来新突破,令人期待。

文/陈宇明

家人们,请给影视独舌标星号↑↑↑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历史消息

↓↓↓

THE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