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新片丨《我经过风暴》:有效的反家暴宣传片,但创作上还是稚嫩
2023年8月18日刊| 总第3331期
看完《我经过风暴》可以确信,目前国产女性电影远远落后于同类题材的电视剧。
刚收官的《不完美受害人》都已经在研究被家暴女性无法脱身的结构性原因了,《我经过风暴》竟然还在提示受害人切勿走上犯罪道路。(下文含有部分剧透)
《我经过风暴》的故事很典型。佟丽娅饰演的贤良妻子徐敏,因被多次殴打与丈夫陈均(吴昱翰 饰)离婚,之后两人因孩子受伤重新同居,徐敏不堪其殴打和羞辱反杀陈均,被判有期徒刑八年。
影片的立意和主题很明确,就是反家暴,呈现独立女性面临的隐秘侵害。导演兼编剧秦海燕在采访中表示,自己是被遭受家暴的朋友启发,想让更多人关注家暴受害人的难处。
虽然创作出发点充满人文关怀,但最终的故事呈现,却充满“为了这碟醋不得不包顿饺子”的粗糙。
一般家暴故事有两个必须讲清楚的重点,一是随机性施暴给予女性的压力和恐惧,二是受害人面对离婚时为何态度暧昧不明。这两点都需要大量生活细节的支撑,让观众贴近受害女性的视角,与其同呼吸共命运。
《我经过风暴》里徐敏与陈均的生活片段十分有限。两人从恩爱到产生嫌隙、感情破裂的关系变化,大部分都是通过徐敏的口述或回忆,以蒙太奇的方式呈现。或许是创作者想克制情感输出,但这种打乱时间顺序的剪辑,反而给徐敏的处境蒙上一层纱,让人更难洞察到她的心理意图。
戏剧冲突走向高潮需要很多铺垫,但片中没有一个两人从平和变得歇斯底里的完整段落,夫妻的对峙、撕扯被剪得支离破碎,只会让后续的暴力场面沦为奇观。惊悚效果到位了,但观众却不能百分百对徐敏的痛苦共情。
电影中,徐敏面对陈均的态度分为四个阶段:一开始发现暴力倾向,惊恐求助;因为长辈压力和孩子未来,尝试忍耐;离婚后因为儿子不得不保持联系;重新同居不堪其辱,麻木、反杀。
这四个阶段,徐敏的心态有明显区分,但影片却没有足够的情节来支持徐敏发生质的转变。比如原本决定为孩子忍耐的她,为什么又突然下决心一定要离婚?难道仅仅是因为被打怕了吗?
有研究发现,很多经受家暴的妇女会表现出习得性无助。“她们一直处于恐惧、焦虑、无助、认命的精神状态里,内心处于一种瘫痪状态,会不自主地强化对方、矮化自己,变得难以离开施暴者。”可以看出,能坚定离婚的被家暴女性本就是少数人群,但影片却没有给徐敏的坚定一个有力的理由。一个为孩子苦苦支撑的母亲,得知离婚的代价是无法拿到两个孩子的抚养权时,仍然选择了离婚,令人不得其解。
逻辑漏洞和生硬的转折,让电影对严肃议题的解读只停留在表层,同时也伤害着徐敏的人物塑造。
女性电影中的女性角色,决定了影片的高度和出圈程度。徐敏的定位是有能力、有主见的高知女性,创作者赋予主角“高知女性”身份的初衷,是觉得这类人群中的家暴现象更加隐秘,想为之发声。但影片全程都没有展现徐敏作为高知女性的能力与聪慧。
面对丈夫不分场合的撒泼与疯癫,她的反应是“你干嘛”“你别闹了,我们好好过吧”……看完不得不担心,这位连基本情绪感知力都没有的销售总监,平时要怎么应付职场的人际往来。
同样令人迷惑的女性角色,还有王影璐饰演的年轻律师李小萌。主创设置这个角色,是希望观众与菜鸟律师一起,通过案子完善对家暴受害者的认知。但影片叙事并没有将李小萌作为主视角,观众主要还是跟随徐敏的讲述感受家暴,导致这个角色作用有限,甚至在最后的法庭戏里也没有展现专业能力,反倒成了上价值的“工具人”。
《我经过风暴》的主题和立意是勇敢且有启示意义的。但大部分观众不会考虑电影的社会性,只会为故事买单。影片经不住推敲的人物和浮于表面的台词,都会反映在口碑上,进一步影响传播和票房。反赌的《消失的她》、反诈的《孤注一掷》,如果叙事上没有做到基本自洽,也不会迎来最终的票房大丰收。
《我经过风暴》和之前讲述独居女性的《门锁》,都是题材先行,展现了受害女性的压抑和恐惧,却很少挖掘这份不安背后的原因。未来的女性电影,仍需在剧作上下功夫,让电影始于口号,但最终高于口号。
【文/葵涌】
家人们,请给影视独舌标星号↑↑↑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历史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