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影院
华人影院
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暑期档票房破纪录,观众却吃亏了...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4-11-23   浏览次数:45

原标题:暑期档票房破纪录,观众却吃亏了...

2023年中国内地暑期档尚未结束,新的纪录已经诞生。

截至8月18日下午14点,今年暑期档总票房收入179亿元,超过2019年同档177亿元的成绩,一跃成为影史暑期档票房第一。

但仍有些现象值得关注。2019年暑期档总出票量为5.02亿张,今年同档的出票量为4.38亿张,步入影院的观众少了。平均票价上涨尤为明显,2019年的平均票价为35.3元,今年则上涨到40.7元。

今年的电影票为什么贵了很多?电影票价上涨的因素有哪些?电影票价未来还有机会回落吗?

电影票何时开始涨价?

电影片方发行一部新片,都会制定票房结算价。譬如《孤注一掷》将全国城市分为A类(北上广深)、B类(除A类城市以外的其他城市及地区)。数字2D的票房结算价为:A类城市40元/人次,B类城市35元/人次。

票房结算价是电影票价的下限,影院售出的每一张票不能低于这个价格。片方和影院结算票房时,会按照实际售价来结算并分账。影院为了追求利益的更大化,在结算价的基础上还会有不同涨幅。

因此,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样的A类城市影院,票价一般高于40元。尤其A类城市处于黄金地段的影院,单张票价50~60元也不罕见。

笔者注意到,A类城市有一个明显的电影票价上涨曲线。比如2015年《老炮儿》结算价为30元/人次,2017年《前任3》的结算价为35元/人次。到了2023年,国产片的结算价普遍上涨到40元/人次。

电影发行人卓女士解释道,电影票价上涨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通货膨胀。3~5年一个涨价周期相对合理,5年前很多东西都比现在便宜,这是市场规律。

其次,疫情影响。过去的三年,电影公司都是苦苦支撑。终于熬到市场复苏,稍微提高下价格,保障电影回本,这是业内的普遍心态。

卓女士表示,票房结算价由片方决定。电影票通常会在春节档、国庆档这样的大档期涨价。这些档期的电影质量高,有涨价的底气。

只要有一两部新片牵头提高票房结算价,其它同档影片都会相应提价。

比如2022年的春节档,片方就集体把结算价提高到40元。当时35元的结算价比较常见,这一次提高了5元之后,就再也没有降下来。

2022年春节档期间,影院在40元结算价基础上的涨幅更加明显。北京的很多影院甚至出现80元一张的2D电影票,这样的高价春节后就迅速回落。但是,40元的结算价被保留了下来。

从此,A类城市的观众开始告别电影票30元 的时代,进入了40元 的新纪元。

购票平台退出票补大战,也导致了低价票越来越少。

遥想2014年,猫眼、淘票票、格瓦拉等购票平台开启了混战模式,各家平台为了拉新而推出9.9元、19.9元等低价电影票,不少影迷都曾享受过这样的福利。

购票平台当时是“烧钱”补贴,比如一张票的结算价为30元,9.9元的特价票,平台就要补贴给影院20.1元,然后再由影院和片方结算。这种远低于市场价格的促销手段,显然不会持久。

猫眼和淘票票目前的市场占有率已超90%。两家平台已经不用再砸重金拉新,特价票活动也随之大幅度减少。

当前的特价票活动,主要是由片方贴钱推出,集中在新片预售阶段,笔者就在猫眼APP买到19.9元的《学爸》特价票。片方的目的是为了提升新片的预售上座率,争取更多的排片场次。

未来,电影票结算价有可能回落吗?还是持续上涨?

卓女士分析道,今年暑期档市场这么火爆,说明观众能接受当前的电影票价。A类城市各项消费都高,看电影已经是相对便宜的休闲活动。

因此,结算价不会再回落。至于上涨,短期内很难。结算价一涨,影院的单张票价马上就要上调,观众能接受吗?

她举例道,2022年春节档初一到初三就因为涨价过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上座率,影院初四就开始逐步下调票价。结算价上涨,必须要符合市场环境的消费水平,不能为了加快电影回本而贸然涨价。

影院怎么看40元结算价?

电影票价高了,影院一方是不是受益者?

北京一家影院的何经理表示,国产片的票房结算价上涨,加重了影院的经营压力。40元/人次的结算价,导致影院失去了做促销活动的空间。

他举例道,以前一部电影的结算价是20元或30元/人次,影院可以针对会员给到25元、35元的优惠价格。现在40元的结算价,影院即使不再涨价,40元的票价也失去了价格优势。

何经理感慨道,影院的房租压力很大。因此,影院只能将单张票价上涨到50元-60元一张,何经理自己都觉得票价较高,但影院也要活下去。

疫情之后,何经理工作的影院生意并没有月月火爆。今年春节档之后,清明档、五一档的表现相对一般,其它周末也会有观众稀少的情况。如果不是暑期档比较热闹,他真的要心灰意冷了。

何经理认为,今年暑期档的票房虽然已经超过2019年同档,但是观影人次还没达到2019年的高度。他今年接触的很多影迷都表示,现在能保证一周看一部电影就不错了,票价让他们感觉到消费吃力。

何经理不禁发出疑问,电影片方是想多一点观众入场,还是少一点观众入场?他认为单纯追求高票价,进而获得高票房,这样的做法会导致观众流失。

内地市场中,进口片今年却维持着平价水准。譬如《芭比》《忍者神龟:变种大乱斗》等新片,在北京还能看到25元~35元的票价,这又是为何?

笔者了解到,进口片由中影、华夏引进和发行,他们制定的票房结算价多年来都是20元/人次,这就给予了影院相对灵活的票价空间。如果影院想要促销吸引顾客,就可以做一些低价的场次。

40元/人次的票房结算价,的确推高了国产片的电影票价。但是,A类城市的观众如果花点心思,仍然能买到少量相对优惠的电影票。一部新片上映之后,除了片方会在预售阶段推出特价票之外,购票平台、各类信用卡APP也会推出电影票促销活动。

何经理认为,当前的电影票价格临近大众的消费极限,短期继续上涨的空间不大。希望今年国庆档、贺岁档、春节档的电影结算价别涨了。

文/崔汀

The End

往期推荐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历史消息

↓↓↓

THE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