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影院
华人影院
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一年25部豆瓣8分剧,国产剧口碑通货膨胀了?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4-10-28   浏览次数:46

原标题:一年25部豆瓣8分剧,国产剧口碑通货膨胀了?

搜狐娱乐专稿(胡图图/文)2023,国产剧在口碑层面“上大分”。

上半年,《漫长的季节》斩获豆瓣9.4分,成为2023年国产剧集口碑之最;《三体》《去有风的地方》等作品紧随其后,豆瓣评分收获8.7分。

而“大爆款”《狂飙》,也有豆瓣8.5的评分,为其热度做支撑。

国产剧的“口碑”,似乎一下子升了起来。据艺恩提供的数据显示,2023年国产剧豆瓣评分在8分及以上的作品多达25部,创下近五年来剧集市场豆瓣8分剧最多迹象,比2019年作品数量高出四倍。

国产剧创作质量究竟是飞速发展,还是存在口碑“虚高”成分?这背后,又存在哪些行业问题?

“虚高”

2023年的剧集口碑,存在“虚高”成分?

此次,搜狐娱乐对话了六位业内人士、四位资深剧粉,除了一位编剧没有明确肯定“去年国产剧口碑存在虚高”现象外,其余人皆对此做出肯定答复。

这不是质疑这些作品的质量。相反,很多作品还是获得了业内外的认可。

比如豆瓣9.4分的《漫长的季节》、豆瓣8.7分的《三体》《去有风的地方》,豆瓣8.5分的《狂飙》,和一些“小众精品”《古相思曲》《我有一个朋友》,都获得了口碑和不同程度的热度加持。《狂飙》更是被公认为近几年来不多见的“大爆款”。

编剧武瑶就认可了这当中不少作品的“工业化制作水准”,也就是大众经常谈到的“电影质感”。最近在播的、也的的确确是电影团队制作的《繁花》,就是鲜明案例。

另一位编剧黄芬则对部分作品的题材创新做出认可。如主打田园治愈风的《去有风的地方》,科幻题材《三体》,“小众精品剧”《古相思曲》,都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同类型作品的创作边界,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

优点突出,但并不能盖住这些作品口碑“虚高”的现象。

从去年豆瓣最高分作品《漫长的季节》说起。放眼整个豆瓣9分国产剧阵营,《甄嬛传》《父母爱情》《大明宫词》《康熙王朝》《沉默的真相》都在范畴之内,其中前两部作品豆瓣评分,与《漫长的季节》同为9.4分。

但它们所达到的艺术造诣、辐射剧集人群,却不可同日而语。制片人李欣然对豆瓣9分及以上的作品做出解读,在她看来,能够达到这个评分维度的作品,70%-80%受众都应该认为其“完美”,否则不会五星好评至上。

而所谓的“完美”,实则就是指在剧集艺术造诣、作品价值观维度,都非常突出,甚至对整个剧集产业做出一定贡献或创新的作品。

“得是‘六边形战士,指哪打哪”。李欣然分享。

制片人兼编剧的夏九紫对其做出认可,她用“需要担负起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之重任”的评价,进一步肯定了9分剧应有的水准。

在两位制片人看来,昔日豆瓣9分以上的作品,都能达到此维度。稍微近点的《甄嬛传》《觉醒年代》《沉默的真相》,也都有此意味。

李欣然更是透露,之前优酷以堪比新剧的版权价格买下了《甄嬛传》的视频网络播出权。由此,也可看出好剧的长尾效应,以及“出圈”效应。

“当年,谁不知道《甄嬛传》里的一众经典台词、名场面,都被网友盘出‘包浆’来了。”

在李欣然、夏九紫看来,《漫长的季节》在作品的长尾效应、创作表达上,还未能与过往豆瓣9分剧比肩。她们肯定了整个作品的视听语言、时代感呈现、演员演技、人物塑造等层面,唯独在“悬念”设定上,认为不够好看。

“论悬疑的精彩程度,我觉得不如《白夜追凶》;在作品立意上,《沉默的真相》似乎更为深刻。”两位制片人有着相似的看法。

豆瓣9分剧集尚且存有“水分”,2023年豆瓣上8分的其余作品,“水分”则更为明显。

李欣然和夏九紫都以“大爆”的《狂飙》(豆瓣8.5分)为例,在她们看来,这是一部优秀的作品,但如果对比豆瓣8.3分的《人民的名义》,则显得有些“不合理”。

“《狂飙》被我们公司选定为编剧团队必看并分享感悟的典范之作。该剧以其饱满立体的人物和颇具史诗感的情节获得大众的一致好评,所运用的编剧技巧精湛娴熟,行云流水。它不可多得,却依旧能够被模仿。《人民的名义》则稍有不同,它的成功离不开周梅森这样的编剧,他的体制内生活经验得天独厚,对官场生态的理解相当深刻,这使得该剧成为难以复刻的独特创作。”

“所以,你可以看到《人民的名义》批判性与反思性更强,后劲也更大。《狂飙》是一部带有英雄主义色彩,‘爽感’比较明显的作品。”夏九紫分享。

李欣然也对这个观点做出了认同。

在她看来,《狂飙》的确是近年来难得能引起“全民追剧”效应的一部作品,但也吃到了一些题材红利。因为自《人民的名义》之后,除了个别“扫黑剧”涌现外,其余悬疑犯罪题材,更多还是再走“刑侦”路线。这两者之间还是存在些许差距。

至于2023年播出的其他豆瓣8分剧,以同样这两年才诞生的豆瓣8.4分的《人世间》和普遍被观众认为评分虚高的海外剧,如《继承之战》第一季(豆瓣8.4分)为例,剧集品质高低立见。

“豆瓣8分剧集在以往市场中,其实是一个‘精品剧’概念。它意味着,这些作品要么就是在剧本创作(故事、节奏感)、导演制作水准、演员表演、剧集价值呈现上,达到一个平均水准;要么就是在某一方面非常突出,其余层面允许有些许不足,但不至于特别拉胯。”编剧黄芬分享自己对豆瓣8分剧的看法。

单就这个维度来看,表格中的不少豆瓣8分作品,也存在一定的牵强性。

李欣然表示,“如果给这些作品每部都减去0.5的评分,会相对客观。”

“评价作品口碑是否存在虚高的问题,我认为一定是需要横纵向都要进行比对。基于往年作品的豆瓣打分,同类型题材的打分,甚至是以海外剧为参考对象。我得出了上面的这个结论。”

2023,国产剧创作质量有进步,但口碑存在“虚高”成分。

谁在推动“虚高”?

那么,究竟是谁在推动2023国产剧口碑“虚高”?这来自各方因素,甚至存在一些行业陋习。

处于影视产业链“被动”环节里的普通观众,在2023年,上演了一出“情绪性”“鼓励式”打分行为。

此次接受搜狐娱乐采访的四位资深剧粉中,有两位剧粉就提到了这种打分玩法。

她们表示,有些作品打出“更高分”的原因,是觉得创作者态度真诚、在认真做内容;有些是打给题材开发难度高的剧集,理由是希望可以看到更多同题材作品的出现;

有些则是因为全靠同行衬托,太久没有看到这类题材里的“正常”作品;而有些则明显带有“随大流”情绪——本来不觉得这部作品可以拿下这个高分,但别人都打了,作品也确实还不错,那就跟着打。

经济学和心理学中有对应的专业名词,即“边际效应递减”和“锚定效应”,用它们来解释观众的“鼓励式打分”和“情绪性打分”现状,再合适不过。

从营销侧来看,给作品“刷分”、甚至粉丝自动加入战场的现象,也拔高了2023国产剧口碑。

有着多年剧集营销经历的微微透露,豆瓣评分一直都是剧集营销环节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尤其是在这两年,市场开始“降本增效”后,片方对剧集的口碑愈发重视,甚至出现了“攀比”现象。

微微爆料,在2023年,她就遇到了有客户因为看到有同类型作品在去年开出不错的豆瓣评分,便要求她们也要高出比其更高的豆瓣评分。“不排除还有更多的片方会有这样的要求,毕竟你给我看的这份8分剧列表里,光是我们做过的口碑剧集维护就有三部。”

不过,微微也表示即便是做了口碑维护,“打铁也需要自身硬”。“真正能够影响豆瓣评分上下波动的分值,差不多是在0.2左右。而光维护这份口碑费用就需要花费15w-20w。”

微微分享,目前大家普遍都会做的一种口碑维护,是在剧集播出前期,进行一定的“刷好评”现象。“没办法,因为现在很多黑粉,会疯狂带节奏。如果你不做口碑维护,很有可能你这本身是部好剧,因为演员、或者对家‘抹黑’的因素,而被刻意打低分。”

这也就带出了营销环节中,“粉丝效应”入侵豆瓣社区,从而撼动作品评分的另一个关键话题。早些年在豆瓣评论区“粉黑大战”的《谁是凶手》《风起洛阳》,大众应该都还历历在目。

而在2023年,也有部分由偶像演员主演的作品,豆瓣评论区被官方贴出了“评分存在异常”的行为;有些作品则在播出后的几个月,才开分。

这些都是非正常现象。微微分享了一些“打假”方法:

首先是看作品开分时间,一般开的早,且在作品播出后评分相对稳定的剧集,评分多为“自来水”打分;一般播出很长一段时间都不开分,或者开分与最后定分波动明显的,或多或少都存有“水军”。

而聪明的网友也逐渐依靠豆瓣分型,鉴别作品可看度:通常F型作品,为绝对口碑好剧;P型作品,可看性高;D型的作品,需要具体作品具体分析;C型则基本为有偶像演员主演的作品,其作品正在经历“粉黑大战”;b型和L型打分作品,则基本不太推荐……

观众、营销人士,包含粉丝视角在内外,一些创作者,从创作“前端”,就在迎合豆瓣用户、或者是市场用户的喜好问题,也是造成去年国产剧作品评分整体“虚高”的关键。

制片人夏九紫、编剧武瑶,都对这个观点作出分享。

“像现在大家比较喜欢的嗑CP文化、一些便于传播的社会议题、女性议题,甚至豆瓣热门小组中经常讨论的内容,都会成为创作者们重点观察对象。”武瑶表示。

夏九紫则以自身团队出现过的相关事件为例。“今年业界有部作品把专业知识过度‘儿戏’化,遭到了网友的口诛笔伐。这导致团队中的编剧在创作某部行业剧,撰写行业相关剧情时,出于对公众反响的过分担忧,主动删减了一些关键内容,忘记了编剧创作应以服务主题、剧情和人物为最高宗旨。”

但好在,这个问题最终得到有效解决。“我们觉得创作的第一要义,还是要忠实于主题、剧情和角色,最终,我们决定保留这些剧情,并不久后特别邀请了该领域的专家来确保剧情的专业性和逻辑性。”

对于常年浸泡在豆瓣社区的用户而言,豆瓣用户正在从昔日的“文艺用户青年”逐渐走向“下沉”。这也是2023年,甚至更早一年,剧集市场口碑评分,逐渐攀升的关键。

“这是一个话语权迭代的问题。以往占据豆瓣核心聚集地,多为70、80后受众,他们参与打分的作品多为电影、书籍、音乐;随着年轻一代成长起来,权重越来越高后,豆瓣用户也在逐渐走向年轻群体。”武瑶分享。

另外,这几年豆瓣社区也不断再向商业化方向迈出,剧集评分、乃至于电影打分体系,都明显存在“是否公正”的问题。

但正如剧粉KK分享,“剧集打分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私人化的审美。评判维度又何来高低贵贱之分?”

从普通用户“被动”抬高国产剧在豆瓣评分的打分机制,到营销人士、粉丝、创作者“主动”拥抱豆瓣评分,以及豆瓣用户自身存在的“下沉”现象,都促成了2023国产剧口碑“虚高”现象。这是一个来自于多方因素、多重人群所促成的“非自然现象”的发生。

我们需要怎样的“好剧”?

实际上,无论是观众的鼓励式、或情绪化打分,亦或者是营销人士“刻意”抬高作品口碑、创作者从创作“前端”就在讨论普通受众,本质上都是为了给大众呈现出一部好作品,或者说有商业价值的作品。

在口碑与热度这两个维度,做选择题上,多位业内人士还是优先选择了作品“热度”。编剧武瑶表示,“一部作品能哪个先行就哪个先行”。她不排斥剧集作品热度会走在“口碑”之前。

“影视作品说到底其实也是一件商品。大家想要做出‘好口碑’,一个核心价值也是因为希望可以拥有更高的商业价值。”

武瑶不认可,一些作品在热度层面“不叫好”,却自封为是“口碑剧”的作品。

在她看来,能够在口碑维度“叫好”的作品,多半都会伴有更高的商业回报和长尾效应。

这又回到了上文探讨的早期出现在剧集市场中的豆瓣9分 作品。《甄嬛传》《觉醒年代》等作品,在当年剧集市场的“轰动效应”十分显著。《觉醒年代》在播出前期,热度还相对有限;随着作品口碑的不断发酵,这些作品才有了后来的“破圈”效应。

这是属于绝对优质剧集,所持有的共性。

制片人夏九紫认可了此观点。在她看来,想要推动剧集热度真正意义的“大爆”,口碑的加持是必然事件。

对于一些作品口碑表现平平,却也表现出“有热度”的作品,在她看来,只能被称为“热播”,而非“爆款”剧集,甚至是“剧王”。

制片人李欣然从作品投资回报比的角度,阐述了自己对“好剧”的理解。在她看来,用小体量的投资,撬动了核心受众群,同样可以视为一部好作品。

像2023年剧集市场出现的《古相思曲》、《我有一个朋友》等作品,都带有明显的“以小博大”性质。这类级别作品,想要撬动部分受众人群,作品质量、必不可少的创新元素,是关键。

这是李欣然认可的何为“好剧”的一层标准。

在泛娱乐行业观察者丁丁看来,观众需要的好剧,也可以被理解为是获得年轻群体支持的偶像剧、古偶剧。“影视作品不应该有题材类型高低贵贱,做得好的偶像剧,我们同样可以认为是‘好剧’。”

像去年剧集市场播出的《去有风的地方》《长相思》,在丁丁看来,也非常具有可取之处。

“《去有风的地方》以田园治愈的方式为现偶作品带来了新解题思路;《长相思》整体制作水平稳定,每个人物都立住了,雄竞够精彩,情感够虐,可看性和沉浸感很强。”

“剧情市场应该是百花齐放的。作为观众我们需要看到好剧,但更需要看到自己爱看的作品题材和创作表达。”剧粉KK表示。

目前就大众的分享来看,也并非只有豆瓣高分剧集,才有资格被称为“好剧”。

2024,“好剧”也应该呈现出多样性。

(文中李欣然、丁丁为化名)

THE END
*
*